七月一日又來了。
九七年的七月一日,香港踏入新紀元。董建華政府就任,同時是香港長期衰落的開始。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三年的七月一日,超過五十萬民眾上街示威,迫使政府撤回《基本法》二十三條的條例草案。○三年中,正當香港受沙士摧殘後不久,經濟處於谷底,社會充滿了憂慮和怨憤。
但七一大遊行使民氣逆轉。二十三條立法叫停,是人民力量的勝利。在心理上,香港市民由接近失望轉為有希望,由無奈無能轉為覺得事有所為。○三年下半年,香港經濟強勁反彈,很多人簡單地歸因於自由行這類措施。其實本地民心重振、對香港歸屬感的加強,是經濟反彈的更基本因素。
七月一日,對香港人來說,不但是回歸的一個歷史紀念日子,而是經歷期望、失望、激動、憤怒、振奮等等的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
○五年七月一日,會是一個甚麼樣的日子呢?曾蔭權新政府在今年七月一日已開始了運作,民間人士再次舉辦遊行,但遊行為了甚麼呢?
現時遊行主辦單位提出的主題是爭取普選和反對官商勾結,但這個主題能夠號召到過去兩年數以十萬計上街的市民再上街頭嗎?
以現時民情來看,很難。香港大多數市民會支持民主選舉,但對他們來說這並非迫切問題。亦由於對衝擊中港關係投鼠忌器,當中央明確否決在○七和○八年推行民主普選的可能性後,他們沒有準備拋頭顱、灑熱血以爭取民主。
至於官商勾結,除了因為香港缺乏民主而形成這種猜疑的心態外,董建華政府施政很多不公平的決策,亦加強了這種心態。但現在董建華下台,市民多少會觀望一下曾蔭權的表現,才作結論。簡單的說,爭取民主、反對官商勾結並未能切合當今香港的民情。
在當前形勢下,應該如何解讀市民心情,而又帶出行動的方向呢?我大膽的建議是:慶祝人民力量的勝利,促使董建華政府下台。在觀察曾蔭權政府表現的同時,我們要堅持人民繼續發聲、人民力量繼續展現。
從○三年七一大遊行的經驗可見,人民力量的意義比選舉制度的形式上變化更為重大。我們不一定能避免民主選舉可以產生像董建華這樣不濟的政府,但七一大遊行肯定是促使這個政府下台的主要因素,其成就是偉大的,為甚麼不可以慶祝呢?
至於曾蔭權,現在民望高企,市民對他是有期望的,亦願意給他一點時間,才評價他的表現。現在號召市民批評、反對曾蔭權政府是缺乏道理和民意基礎的。
在此情況下,較適合的定位是堅持監察,向新政府提醒:人民力量不會鬆懈,逆民意的政府結果只有下台一途。
人民力量、繼續發聲;保障成果,創造將來。對即將到來的七一大遊行,我們應以正面、陽光、希望的氣氛來定調。爭取民主者不必要老是憤怒、不滿、反對、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