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解決醫管局財赤最重要 - 盧峯

蘋論:解決醫管局財赤最重要 - 盧峯

醫院管理局昨天突然宣布行政總裁何兆煒醫生決定在九月約滿後不再出任行政總裁的職位,但會留在醫管局擔任顧問,負責社區醫學及專業人才培訓。何醫生表示,他早在沙士疫症過後已有去意,只是由於當時有多位醫管局高層人員離職,為穩住局勢才決定暫時留下來;他又否認是因為跟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醫生不和而決定不續約。
究竟何醫生突然決定在九月離職是因為人事問題、政策問題或是其他問題,外界實在難以確定,但我們認為不管是誰接替何醫生出任醫管局行政總裁,政府都有需要協助醫管局解決財赤問題、都有需要避免前線醫護人員因工作壓力過大而大量流失、都有責任維持公營醫療體系的服務質素不致大幅下降。
正如我們在較早時指出,醫管局出現愈來愈大的赤字,並不是因為醫管局的浪費愈來愈嚴重,也不是因為醫管局突然大幅增加開支擴展服務,而是因為醫管局的經費過去幾年一直被削減,但服務需求則有增無減所致。換言之,醫管局是要以愈來愈少的經費應付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病人,它怎麼可能不出現赤字呢?此外,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比其他已發展地區快得多,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長也比其他已發展地區更快,這樣的趨勢自然大大增加了醫管局在服務及財政上的壓力。

事實上,醫管局的龐大財赤已開始令公共醫療服務的質素明顯下降,特別是各項服務包括門診、手術的輪候時間都比以前長得多,病人輪候的時間超過半年的比比皆是;若果醫管局財赤繼續惡化,病人輪候的時間只會愈來愈長,病人病況因等候過久而惡化的機會也愈來愈高,這不是令公共醫療服務的質素倒退到成立醫管局以前的狀況嗎?更重要的是,資源緊絀加上病人數目不斷增加令前線醫護人員面對極沉重的工作壓力,要是情況沒有改善甚或惡化,將令不少有經驗的前線醫護人員選擇離開公營醫療體系,轉投私營醫院或診所,這樣的人手流失對公營醫療服務的壞影響不但難以估計,而且非常深遠,即使花一段長時間也無法彌補。
當然,在政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醫療服務開支不可能不受影響,但現時政府財政狀況已有明顯改善,再加上人口老化的趨勢加快,政府理應重新考慮醫療開支的需要,甚至重新檢討政府開支的次序,把醫療服務放在更優先的位置,讓醫療開支跟隨人口增長及服務需求上升而恢復增長。要是政府繼續削減醫療服務開支,任憑醫管局的財赤惡化、任憑公營醫療服務質素轉壞,那受害的將是病人及市民、那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將很快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