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
一間中學或小學與一間公司有甚麼分別?教育團體與其他專業團體有甚麼分別呢?根據美國公爵大學教授拉德(H.Ladd)的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分別在於,一間公司若得到好評,自然會擴充;但美國的(公立)中小學,卻不會這樣做。其中一個原因,是一旦擴張,可能會招徠一些素質較低的學生。
在美國,一間公立學校若要擴張,整個審批及撥款過程,非常費時,所以,好學校擴張的例子少,而且時間長。
但這樣,便大大影響了校長的工作誘因。美國史丹福大學漢尼斯(E.Hanushek)及尼奧(D.Neal)的研究皆指出,很多中小學的校長,其實清楚每位教師的表現,但這些校長卻甚麼也沒有做!原因之一,是校長根本不能削減個別老師的薪水。因為,老師的薪水在美國受到工會保護。若校長要解僱教師,也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三藩市一份報章Examiner曾報道一宗解僱老師事件,整個過程的行政費超過七萬美元。所以,校長最多只能給予表現較佳的老師晉升機會,但機會非常有限,而且「僧多粥少」。
美國有些私辦教育機構,正積極拓展業務,由幫助人考取大學入學試(美國的SAT),到幫助小學生補習也有。而且,每位老師薪水不一,視乎表現而定,更不會有所謂的「鐵飯碗」。美國高等教育的競爭更激烈,名校都在試圖擴充,中小型學校要不斷變革求存。至於其他行業,專業團體只能左右每年的入職人數(如醫生、律師等),卻不能直接影響工資或參與解僱。
這是否表示中小學教育在本質上,與高等教育有分別?近年,美國除了傳統的公立學校外,有愈來愈多CharterSchool。這些學校所得撥款(以每學生所得計算)與傳統公立學校相若,分別在於家長與老師在行政上的參與度;至於老師的工資彈性也較大,通常與老師本人的學術成績有關(特別是數學及科學科目)。這些學校較願意試驗不同的教學方法,老師的流失率也較低,校長權力較大。初步研究發現,這些學校的學生成績較好。〔請參考美國史丹福大學漢尼斯及韋文(M.Raymond)的研究〕。任何結論,現時都恐怕言之過早。但這種彈性處理方法,或許能為中小學教育帶來新希望。
另外,最近三藩市一份報章《SanFranciscoChronicle》報道了近萬人發動的反對加州州長亞諾舒華辛力加的抗議,事緣與教改有關。較早前,學校組織與州長達成協議,為了改善加州財赤,學校同意削款二十億美元,後來,加州經濟有改善,稅收增加,於是,教育團體認為政府應撥回十八億美元予教育開支,但州長堅持稅收應撥歸其他政府開支(如老人福利)。雙方僵持不下。
香港也有可能面對類似挑戰:當然,兩地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不同,但香港學生有素質下降的危機,卻是不爭事實。此外,近年,有愈來愈多中產階級把兒女送入國際學校,甚至送到外國留學,也影響本港中小學的入讀學生的質和量。而近年國內多個城市崛起,衝擊香港地位,連帶香港下一代將來的就業及待遇,也可能受影響。
但是,只閱讀外國研究文獻,未必能即時帶來啟示。外國多項研究顯示,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家庭」。德薩斯州大學的威澤堡教授(W.Vijverberg)比較領養兒童與其養父母之關係,以及原生父母與子女的情況,發現「智商」的傳遞,其中可能有五至六成,是「先天性」的。而諾貝爾得獎者赫民(J.Heckman)更在一連串的研究中顯示,很多人的小學成績,與他們大學入學前的成績有明顯關係。換句話說這有點「三歲定十八」的意味。
但這個結論亦有另一個演繹:正因為先天性因素以及早期學習經驗影響頗大,所以中小學教育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將這些因素扭轉過來。學者可有甚麼建議?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