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公濟私 - 吳靄儀

假公濟私 - 吳靄儀

即將上場的新的特首,在爭取提名階段對不同的集團和界別作出種種承諾,不少涉及這些集團和界別的利益,現在的焦點,就落在他如何處理這些承諾了。
承諾之一是增設「助理局長」或「局長助理」職位,聘請政黨推薦的人士擔任,藉此扶助政黨發展。這些職位月薪可高達九萬元甚至十二萬元,等同公務員首長級。曾蔭權並沒有說明這些職位的職權、所需資歷和招聘辦法,令人擔心成為新的特首可隨意送贈的政治「獎賞」。
提名期間甚至更早之前,傳媒上已多次指出,某些政黨及團體在選委會掌握了二百多票,有資格成為「造王者」。假如新的特首兌現承諾增設職位,而聘請的人士都是與「造王者」有關連或由他們推介的人,那麼新的特首又如何避免公眾視此為假公濟私,甚至為兩年後再參選鋪路?

有些人將這個建議與英國的制度比較,其實並不恰當。英國的政黨政治制度之下,在大選中勝出的政黨以黨魁為首相、首相在當選的議員中委任部長、次官。香港特區並沒有普選制度,也沒有政黨政治。要跟英國比較,倒是要上溯十七、十八世紀,政治得勢的王公大臣推薦自己的親友、隨員領取公帑,掛名在政府當差。這是明目張膽的假公濟私,在那個時代已受到質疑,現代社會更無法容忍。
防範假公濟私,除了堅持制度上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更要看新的特首對權力的態度和運用,是否把屬於公職的權力當做自己的權力,公眾的資產視為可憑一己之見任意支配的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