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祥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O主席
今年「世界環境日」翌晨,三個農場的負責人在傳媒鏡頭之前喜洋洋地接過了「有機認證」的證書,展開了本地綠色運動的一個新里程。
十七年半之前,一群先鋒在粉嶺一個靈氣迫人的山谷裏開闢了第一個有機農場,向香港社會介紹示範、宣揚推廣有機種植。過了幾年,市民和傳媒才開始留意到「有機」產品這一回事;又再過幾年,港府才開始研究,然後決定動手支持引進有機耕種、幫助農民轉型。
直到最近,多得沙士等疫症及癌症普及化,加上外地移民回流帶同前衞的思想與生活方式,有機產品銷售在本地市場以驚人速度發展。一時之間,龍蛇混雜魚目混珠,難免有大集團、小店舖以至小農民混水摸魚,趁勢欺詐圖利,處處見到有機產品,不少明明是弄虛作假,連聲譽最可靠的超市集團、農場、批發商都各出茅招賺快錢,消費者多付了幾成甚至好幾倍的金錢,買到甚麼竟然都毫無保證。
就是在這樣的亂局之中,由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農場協會及綠田園農場合創的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設立本地認證機制,意義重大、任重道遠。由現時開始,消費者只要認着該中心那個徽號購買(圖),即可有信心知道那是真正有機的產品,經由第三者做過客觀的審核,既嚴謹又認真。
話雖如此,今時今日香港有了自己的有機檢證,於是萬事大吉,有機運動即可一帆風順開展嗎?事實上香港人想要長期享受到安全、有益、慈悲的食物,還有待政府、議員、農民、民間團體、傳媒、消費者的智慧與努力。
這次認證制度啟動,至少帶出好幾個一時不易解決的問題:
1.由於客觀原因,有些有機規格制訂傾向寬鬆,甚至迹近兒戲(例如轉型的過渡期只需一年半,有機農場跟其他噴藥的農地只需相隔一米)。所以即使是認證了的產品,質素仍可能非常參差,通過認識只不過是保證了某些方面的最低標準。
2.限於資源,認證機構不可能有效監察農場的運作,要出貓違規作業往往易如反掌。所以認證過程恐怕要靠業界講良心自律,消費者得到的保證其實仍然有限。
3.由於本地農場,規模超細,又要面對極大的競爭(內地生產成本廉宜得多),即使農民真正有心循規蹈矩種植有機作物,不少仍會負擔不起每年幾千元的認證費用,因此最佳質素的有機菜往往反而沒有驗證。
4.容許內地生產者申請認證,日後內地作物正式通過認證來港傾銷,貼着跟本地作物同樣的標籤而價錢低得多,本地農民生產成本高好幾倍,加上分銷渠道困難,結果恐怕是走投無路而紛紛轉行,這個認證機制反而迫使香港農業走向絕境。
香港人本應有條件個個天天享受到美味安全健康環保的有機產品;這個日子甚麼時候來到,還要視乎大家有多少智慧、肯付出多少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