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期發生多宗市民進食珊瑚魚中雪卡毒事件,為挽回市民食魚信心,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優質養魚場計劃」,嚴謹監控入口魚苗、養殖、飼料至運往市場出售過程,確保魚產品衞生健康。有養魚戶表示,市民最快三個月後可買到有衞生保證的鮮魚,但魚價會較現時貴一至兩成。 記者:馮永堅
漁護署署理高級漁業主任周永權昨帶傳媒參觀位於米埔、將參加優質養魚場計劃的魚類養殖場。他表示,本港漁業受內地大量平價魚及外國貴價魚輸港影響,令土產魚缺乏競爭力。他稱,計劃除有助提高本地魚類的健康及衞生外,相信亦有助養魚戶增強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
魚價會貴一至兩成
有關計劃屬自願性質,估計初期會有三十個養魚戶參加。周永權稱,由入口魚苗、養殖至市場出售的數個月期間,漁護署都會有密切的監控程序,如登記魚苗來源、每隔兩個月抽樣檢查魚塘水及魚產品的健康狀況等,漁戶亦須透過魚類統營處銷售鮮魚。漁護署正構思以印有「優質養魚場計劃」標誌的膠袋,包裝此類冰鮮魚,以及在活魚魚鰭扣上膠圈,以資識別。不合衞生標準的養魚戶會被除名。
計劃參加的養魚戶楊瑞良表示,其魚塘現正飼養烏頭、金鼓、青斑及龍躉等魚類,但面對內地及東南亞國家大量魚產品輸港,在港養魚很難生存。他稱,為達到漁護署的衞生標準,估計成本要增加約一成,故魚價會較來自沒有參加計劃養魚戶的魚貴一至兩成。
「大陸運咁多魚落嚟,香港以前剩係捱打,𠵱家要反攻大陸,運番啲魚上去。」楊瑞良說,為配合本港與內地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零關稅協議,正計劃將魚塘轉型為「石斑養殖中心」,日後只養青斑及龍躉,運往內地銷售。
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理事長黎來就表示,全港現約有三百五十個淡水養魚戶,估計大部份會參加計劃。他稱,計劃有助養魚戶創立本港的魚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