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匯豐結算行地位最難忘

取代匯豐結算行地位最難忘

任志剛是唯一曾參與制訂聯繫滙率及經歷金融風暴而仍然在位的財金官員,其所見所聞足夠滙成一部本港金融發展史。回顧聯滙八三年一錘定音至今,他指出,現代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道路,經過不少崎嶇才得以鞏固,這二十多年中,他認為最重要及最困難的一個里程碑,就是八八年推出新會計安排制度,將「控制貨幣基礎下總結餘的權力,從結算行(滙豐)轉移至政府」。
在新安排下,原來擔任結算行的滙豐,需要在外滙基金開設港元戶口,滙豐半央行的角色從此被削弱,此舉為金管局在九六年推出即時支付系統的發展,鋪橋搭路,八八年的一着,他形容是本港金融發展史上「最大的一步」。

金融發展史最大一步

他指出,任何一個負責貨幣政策的機構,無論其管理的是浮動滙率制抑或聯滙,「最重要是控制貨幣基礎,當中最重要一環就是控制總結餘」,「由商業銀行控制基礎貨幣」是絕不合理的做法。
聯滙在八三年成立時,僅以發鈔負債證明書作為兌換保證,發展至今,貨幣基礎、兌換保證及總結餘等架構俱全,任志剛說,目前的結構已很「齊整」,要完善的地方已做得「七七八八」。展望未來,影響本港金融體系的最大關鍵,毫無疑問是人民幣滙率自由兌換的改革,正如「今日本港倚靠內地經濟的程度,比八三年聯滙成立時,倚靠美國經濟的程度已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