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特首曾蔭權在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說,他成為特首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與中國共產黨沒有甚麼聯繫,他自己的朋友大多數來自民主派,他平日打扮西化,本身是天主教徒且獲英國封爵,但現在獲得中國領導人信任,反映任何香港人不論背景,也能取信於領導人。
正如筆者早前在本欄所說,曾蔭權獲得的北京領導人的信任度,只是百分之四十,即只有兩年觀察期的信任,而並非百分之一百、即五年的信任。但即使這種兩年的信任,也已引起傳統左派的不滿與反彈。
蔡素玉、鄔維庸的公開責難,幾位行政會議成員在曾所主持的第一次行政會議時故意缺席,直至上星期五立法會內務會議上,也有幾位左派議員臨陣失蹤,令港府提交的撤銷遺產稅修訂條例遭遇滑鐵盧,《蘋果》指為向曾的施政示威。
在專權政治之下,通常當權者很難相信曾經是敵對陣營中的舊臣,除非當權者是器量極為寬宏、眼光遠大的偉大人物。
中國歷史上,以唐太宗重用魏徵、王珪二人最受史家推崇,並被認為是帝制中的開明政治之典範。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誅殺了他的兩個兄弟──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唐高祖李淵立世民為太子,不久更把大權交了給他,是為唐太宗,並開啟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登位,即收攏了「隱太子」(即被誅殺的太子建成,李世民即帝位,追封建成為「隱太子」)手下的兩個重臣──魏徵與王珪。
魏徵效力建成的時候,一直勸建成要注意二弟世民勢力之膨脹,要「早為之謀」。《貞觀政要》第二篇「論任賢」中記:「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為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歛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卧內,訪以政術。」
用樣,王珪也是建成的重臣,太宗也封他做諫議大夫。太宗對這二人都極為信賴。但其他一直跟着太宗打天下甚至設計誅建成、元吉的重臣就看不過眼。其中一個近臣長孫無忌說,王珪、魏徵,過去為隱太子效力,我見到他像見到仇敵,想不到今日又同宴。太宗說:魏徵過去,也是我的仇敵;但他當年盡心於所事,是值得嘉許的。我擢用他,可無愧於古人。「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
專權政治中,像唐太宗那樣氣度恢宏的人,可說絕無僅有。本來,從理論上講,一個曾在敵對陣營中忠心耿耿的人,在從敵對陣營轉到自己陣營中,也應該會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部屬。然而,從感情上來說,尤其身邊有一群一輩子在自己陣營中效力的人,恐怕絕大多數掌權者都不可能對曾忠於敵對陣營的人絕對信賴。
中共政權更是講究出身,講究一個人的歷史背景,照道理是絕不會信任與重用一個效忠於帝國主義政權數十年的人的。
因此,曾蔭權說,他獲中國領導人信任,是「他成為特首最值得注意的一點」。確實如此。
筆者希望這顯示中共領導層打破過去那種封閉式的用人格局,而不僅僅是以「試用兩年」作為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