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眾說紛紜 不著癢處

國際視野:眾說紛紜 不著癢處

油價創新高,紐約期油衝上59美元(1桶.下同)之上,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正如本欄一直強調,油價走勢不易揣測,不過難望大幅回落。自從4月見頂(58.28美元)後,5月滑落至46美元,在50美元下徘徊一段短日子,6月又再捲土重來,這次勢兇夾狼,然綜合研究員之分析,理由卻沒甚新意,不外油組產品接近極限、非油組產油國受不同因素影響產出不前或減少、預期暑期繼而寒冬將至對燃油需求轉殷、新興國家整體需求持續增長等耳熟能詳之言論,其實要升或要跌,又何愁找不到藉口,問題是油價飆升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可以壓抑油價進一步上升,從而減少對正呈放緩的全球經濟受到衝擊,卻道不出其所以然來或有建設性的建議。

如何壓抑油價?
筆者不得不承認這次油價如此快便突破上次高位實在跌眼鏡,就算不將上落範圍由50-60美元調低到45-55美元,也難保上限不穿,看來突破60美元的機會頗大。撇開政治動機不談(其實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環),各主要耗油國可有設法阻止大量消耗或合力節約能源?歐洲和日本經上世紀石油危機嚴重打擊教訓,為減少對燃油的消耗,大幅增加燃油稅(日本目前是120%,歐洲更高達300%),最大耗油國之美國又怎樣,燃油稅僅保持在30%?!箇中原因,聰明的讀者已可思過半矣!
中國躍升成為全球第2大耗油國,巨龍甦醒,無可厚非,以每季平均超過9%的經濟增長衡量,未來對石油的需求不敢想像,希望在能源多元化或再生研究方面可以加把勁,不致在復興過程中被牽着鼻子走或被打沉。政治可「胡」,經濟不容「胡塗」!!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