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高地價政策難以重現 - 盧峯

蘋論:高地價政策難以重現 - 盧峯

在曾蔭權先生篤定出任行政長官後,不少人都估計特區政府的政策及管治模式將回復到港英政府時的模式,甚至有著名商人指曾先生將會恢復港英時代的「高地價」政策。曾先生是否會在上任後刻意推高地價或維持較高的地價可以繼續觀察,但是指前港英政府刻意實行「高地價」政策、刻意推高地價令樓市形成泡沫卻只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九十年代中的超高地價及樓市狂熱絕不是港英政府能一手催生的。
應該看到,九七年前後的地產狂熱及樓市泡沫其實是很多非理性亢奮、過份樂觀的預期加上大量資金及熱錢進出香港所致。那些非理性亢奮及預期包括中國政府會動用一切資源保住香港的繁榮好景、包括香港在中國經濟的中介地位不會被替代、包括香港將獨佔內地經濟發展的好處、包括樓宇只會買貴不會買錯……等。正是因為這樣的亢奮及預期,才令投資者包括地產發展商不顧一切、不顧天文數字的地價仍踴躍入市,才令地價不斷創新高、才令樓市升浪停不了,最終形成驚人的樓市泡沫。
當然,港英政府不能說完全沒有責任,但它的責任並不在主動的催谷樓價,而在於對樓市節節上升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而在於沒有採取任何大動作戳破樓市泡沫。不過,這樣的態度並非港英政府獨有,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政府會主動採取政策戳破投資市場包括樓市或股市的泡沫,因為誰也不能確定投資市場是否真的出現泡沫,也沒有人知道戳破泡沫後會出現甚麼後果;更何況中英聯合聲明規定每年批地的數量不多於五十公頃,也就是說,港英政府根本不能透過大量增加土地供應壓抑樓價,它還有甚麼有效方法壓抑過熱的樓市呢?

我們認為,九七年前的「高地價」政策、九七年前後的樓市泡沫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的、非理性的亢奮及預期形成的,但這些非理性的亢奮、不合理的預期早已煙消雲散,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已愈來愈弱,因為大家都知道其他內地城市正積極趕上香港,因為大家都知道樓市像其他市場一樣是有盛衰循環的,不會長升長有。在沒有非理性亢奮及預期支持下,不管是樓價或地價都難以像九七年前後那樣不斷創新高;相反,樓價及地價都將因應經濟狀況、利率、市民收入情況等有所調節。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先生及特區政府即使想推行「高地價」政策、即使希望地價持續上升也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根本難以實現。
我們認為,與其擔心高地價政策重臨,不如盡力防止政府亂用一時或短期的巨額賣地收益。因為一旦政府把巨額賣地收益視為正常收入,它便可能像九十年代那樣大幅增加開支,導致政府體積再次膨脹;當賣地收入下降時,政府只好加稅填補赤字,到時納稅人便會吃盡苦頭。像這樣的前景不是更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