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君行
民主動力執委
一如所料,挾着近八成支持度的曾蔭權,毫無意外地當選成為新的特首。人們不禁疑惑,究竟曾蔭權的蜜月期可以維持多久?會否重蹈董建華上任之初,擁有高支持度,但逐步拾級而下的覆轍?
的確,現階段曾蔭權的民望有勢如破竹之勢,特區內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對手可以與他爭鋒。要探究其眾望所歸的原因,不外中央背後的支持,令親中及工商界陣營被迫「歸邊」,在不甘心、不情願下,勉強表態支持。
至於一般民眾,甚至乎一貫民主派的支持者,都會視曾蔭權代表過往殖民地管治時代的人物,集體緬懷昔日光輝的投射對象,視之為過往成功的標記或圖騰。
不過,曾蔭權近日因應二十三條立法、六四事件及民主發展步伐的取態,則顯然與香港的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南轅北轍。
就二十三條立法問題,曾蔭權竟然認為兩年前的草案建議過寬,未能保障國家安全;對六四事件的態度,則以十多年內地的經濟發展作為辯解,與內地官方口徑如出一轍;在民主發展的議題上,一味強調中、港兩地互信,未能為港人爭取普選時間表。
由此反映,曾蔭權在重大政治問題上,與董建華時代根本毫無分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這並非單單是董建華或曾蔭權個人的政治取向,而是現今政治制度局限下,令小圈子選舉出身的曾蔭權,不敢在政治問題上逾雷池半步。正因為八百人的小圈子受中央操控,權力源自中央的授權及認可,曾蔭權絕不會因應民眾的政治喜惡,違背中央既定的方針和政策。
過去八年,港人不時看到董建華成為中港政治矛盾的磨心,在中、港的政治平衡上,不得不傾向中央一方,逐漸與港人的主流價值觀疏離,導致施政不彰,根本做不到強勢政府。其實,曾蔭權現時的處境與董建華一模一樣,不可能超越中央政治規範,政治取態自由度大受限制,難以像彭定康管治年代,獲取群眾心悅誠服的支持。
由於沒有堅實政治價值觀、願景及取向,只依靠虛無的形象和感覺,就如建築在浮沙上的民意,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便如山泥般倒下。
可以預料,若果曾蔭權領導的管治班子施政時有任何差池,政府在一兩項政策問題上犯錯及失分,民意的支持度便會插水下滑,經不起重大的政治考驗。
這是曾蔭權的宿命,亦是香港前途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