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賓府七年 - 鄧達智

禮賓府七年 - 鄧達智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為禮賓府編刊專書,以誌回歸後董建華先生在任特首七年間,前為港督府的禮賓府接待過的賓客、發生過的大事及慶典、杜鵑花鋪地盛放時與民同樂、員工點滴及頗重要的一環—女主人。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夫人董太猶如任何一位女當家,搬入新屋(雖然只是形式,他們正式住在嘉慧園)之前及期間,要忙的事情多着了,從大方向的室內設計改動,到不得怠慢招待貴賓或中央高層的餐飲菜式及布置、屋內園外一花一草、行動不便者的通道安排,以至女賓到廁所排長龍的關注……這位「家庭主婦」不簡單,事無巨細一一照顧,如非她本人第一身娓娓道來,生活簡單如我等草民,根本不可能透視作為「阿太」的辛勞。
平常,我們,香港市民,大多只會蹺起手腳嬉笑怒罵。有這樣的想法,誰人罵誰甚甘者,讓他當一天被罵者的身份日程,體驗那位每天被鞭撻者的生涯與況味。粵人雋語:「針唔拮到肉唔知痛」。
當然罵人者當中可能真有高才能,或許確實可以替代,不然世界人民革命哪有成功的例子,只是革命後之路如何把持?正在展出《荊楚輝煌》湖北省文物精品(不得錯過越王勾踐劍)的港大美博館,總監楊春棠介紹,這本禮賓府七年多的豐富圖片回望記錄,以承接九七前英國政府已作了相當齊全的文字照片書刊,而推出這本後九七的董生時期記錄,有相當的保存及查閱價值,只售三百八十八元,得款捐助「德育關注小組」,既是善事又是一份對香港歷史的關注。
當禮賓府還是港督府的時代,筆者曾經入內兩次,是派對而非杜鵑花開時節,肥彭太的邀請;地方不算太大,但英式鄉村大宅十分精美。九七之後的禮賓府時代也來過兩次,氣氛沒有港督府第時的警衞森嚴,較輕鬆,擺設明顯更精緻華麗,看出兩代女主人背景的不同。如果你在書中看到一張照片,禮賓府某角落,董生董太與府中各大小員工依樓梯高低排企合照;前港督們也選了雷同位置拍過同類型「闔府」照,年代不同,位置相近,都是同一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