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今日慶祝創報十周年。記得黎智英在回歸前兩年,即一九九五年創辦《蘋果》,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然而在經歷了風雨冰霜後,《蘋果》沒有腐爛,反而得到許多市民的愛戴,讀者超過一百萬。
趁着十周年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訪問了市民讀者及各界翹楚,向他們徵集意見,好讓我們結隊向前邁進第二個十年時,有腹稿有方向。
有民主女神之稱的《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余若薇對《蘋果日報》的期望十分大。她引述一位資深法律界人士說,「好在香港有《蘋果》,有啲其他報紙唔敢揭露、唔敢講嘅嘢,《蘋果》都敢報道,有呢一類報紙,政府好多嘢未必敢亂嚟。」這位法律界人士更補充說:「香港冇真正民主,所以好靠新聞自由,靠傳媒去監察政府。」
余若薇自己則認為,「做新聞傳媒最緊要係可以領導輿論,可以揭露人哋唔知嘅嘢,可以影響甚至改變社會嘅發展。」回顧過去十年,她覺得《蘋果》最好的是立場同路線一直比較清晰,讀者知道「你哋嘅企位……好多人話要平衡要中立,但係一般讀者希望報紙立場清晰,佢哋想知睇緊乜,其實香港人一人睇好多份報紙,佢哋識過濾,最怕扮中立。」
反映港人想法很重要
余若薇認為作為一份大報,今天的《蘋果》在看重市場和讀者口味之餘,也應該照顧香港社會的需要,負起領導社會潮流的責任。「我明白你哋要生存,無可避免要以吸引讀者為先,好多軟性新聞同花花絮絮,但係唔係只滿足讀者嘅好奇心同鍾意八卦就夠,你哋應該為香港人做番多啲嘢,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可以帶啲問題出嚟討論,好似政制、環保、教育等等。」
在余若薇的眼中,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十分大,非個人或團體組織可以比較。這個觀察,是她吸取了辦網上電台的經驗有感而發。余若薇說,雖然45網絡電台的聽眾不是很多,但她和湯家驊、梁家傑和吳靄儀仍堅持每周一在網上與聽眾相聚個半小時。「我哋希望大家習慣多一個渠道發放消息,當然冇成本效益可言,但係為咗爭取民主,都要keep住做。」
《蘋果》在十年前今日,創刊的第一篇社論,題目是〈我們屬於香港〉,余若薇覺得有一張報紙反映香港人想法十分重要,「董建華最大的失敗原因,是太過執行北京嘅意志,反映北京嘅睇法,唔反映香港人想法,希望曾先生上場唔會重蹈覆轍,真真正正反映港人嘅睇法。」
最後余若薇希望《蘋果日報》有好多好多個十年!
傳真︰2623-9278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