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分歧不損歐元前景

歐盟分歧不損歐元前景

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師

所謂「五窮六絕」,金融市場往往在五、六月間比較平淡。今年唯一的例外,是法國和荷蘭,先後在全民公決中,否決了那長達四百多頁新草擬的歐盟法案,對歐盟投了反對票。消息引發外滙市場波動,歐元以至其他歐洲貨幣,下跌了約5%。部份分析員甚至危言聳聽,預測如各國相繼反對,歐元將以失敗終結。
一九九九年初,歐洲十二個國家正式放棄本國的貨幣,採納單一的歐元(技術上,歐元的紙幣和輔幣,在二○○二年才正式流通,歐元在面世首三年,只是「虛擬貨幣」)。歐洲貨幣一體化,是踏入新世紀全球金融市場最重大的轉變,也是金融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發展。經濟學家蒙代爾(RobertMundell)倡議,歐洲諸國建立「最佳貨幣區域」,可達致經濟強盛,蒙代爾更因此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贏得「歐元之父」的美譽。
但熟悉歐洲政經發展的人都知道,歐洲的融合自開始第一天,便是個政治決定。融合的過程,包括貨幣一體化。政治一體化,並非為了達致統一貨幣後的經濟成果;相反,單一貨幣,是歐洲統一的自然過程。
對投資者來說,單一貨幣不一定使歐洲經濟強大,歐元堅穩;歐洲各國的分歧,及個別國家經濟融合承受的痛楚,也無損歐元的前景。

今天的歐元,是經過歐洲過去百多年來戰火的洗禮而生。二次大戰後重生的歐洲,瀰漫着強烈的厭戰情緒。徹底消除戰爭的方法,是諸國放棄了主權疆界,融為單一的國家。可是,這方法很難實行,必須經歷長年累月,把文化、社會、經貿等阻隔一一消除。另外,必須包括歐陸最強大的德、法兩國忘記世代的仇恨,牽頭融合。
一九五七年,包括德、法的六國,簽訂了歷史性的《羅馬公約》,為歐洲融合定下了藍圖。在《羅馬公約》下,出現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後來發展為歐洲共同市場組織)和歐洲原子能合作組織。其後三十多年,各國不停就文化、關稅、商貿等範疇,進行共同化的進程。
九二年,十二個國家在荷蘭的馬城簽訂了歐盟的具體組成協議(歐盟旗幟上的十二顆星星,象徵當日簽訂歐盟協議的國家)。歐盟的最高決策權力,是歐洲議會,由各國政府領袖以均等的方法代表。歐盟法例乃歐洲最高的法律準則,凌駕成員國的本土法律之上。歐盟其中一個組織,是歐洲中央銀行(ECB),發行單一的歐元。
現時反對歐洲法例的國家,均是經濟增長較慢、受經濟融合打擊較大的國家,這也是個必經的過程,但顯然無損歐元的完整性。近年歐元從低位大升超過六成,其實是反映美元大跌。一貫以來,歐洲諸國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在區內進行,滙率對區內經濟影響不大。歐元投資前景,主要還是看美元的經濟因素,如加息及雙赤等問題;歐洲經濟融合產生的問題,只屬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