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歐元區政經相關的負面消息紛至沓來,市場對歐元的悲觀情緒瀰漫,但歐元上周一再在1.20美元的關口前找到支持。正如筆者在早前指出,在一些重要的關鍵性關口前,較明智的做法是先避其鋒,不要與其硬拼。上周除了1.20關口的歐元外,英鎊亦在1.80美元關口前見買盤湧現,而美元兌日圓亦未能成功攻克110關口。
上周最值得注意的數據首推美國在周三公布的流動資金數字。4月流入美國的資金只有474億美元,已是接連第2個月低於貿赤數字,若此趨勢持續,縱使美國貿赤和預算赤字得到改善,相信美元仍要面對不輕的沽壓,投資者務須加倍注意下月的同一數據表現。
投資市場很多時的表現都會出人意表,但事後檢討,走勢與想法背道而馳,卻並非全無迹象可尋,只不過是那些蛛絲馬迹備受忽略,才令自己馬失前蹄。最明顯的例子是歐元在去年聖誕節期間升上1.36美元的紀錄新高,以高位踏入新的1年。當時市場一面倒地看淡美元前景,卻忘記了要客觀地為美元找尋反彈的可能性。其實當時聯儲局已5度加息,聯邦基金利率由1厘的低位回升至2.25厘,美元與歐元之間的息差已由劣勢扭轉成為優勢,這便是美元扭轉弱勢的有利條件。
息差扭轉成轉捩點
當然有人會問,美國加息周期早在去年6月時已開啟,為何美元要等到踏入2005年才翻身?
不要忘記,美息由1厘起步,若每次加息25基點,便要到第5次加息才能超越歐元區息率的2厘。這1點十分重要,因為今日的金融市場,對沖基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借入低息貨幣轉投高息貨幣套取息差,正是這些對沖基金慣常採用的伎倆之一,歐元區與美國息率高低互易,加上帳面利潤已頗為豐厚,自然會有補倉盤湧現。由此可見,美元在今年年初備受看淡下全面反彈,把不少投資者殺個措手不及,並非完全沒有理據支持。
當然,這是事後檢討而得出的答案。當時大部份投資者均未有察覺危機已近在眼前,筆者亦是當局者迷的1份子。由於影響貨幣升跌的因素實在太多,無論是如何精明的投資者,均很容易會掛萬漏一,所遺漏的亦往往是令人陰溝裏翻船的關鍵所在。因此,我的忠告是投資必須量力而為,尤其是在市勢呈一面倒時,盲目跟風所換來的教訓,往往亦是最慘痛的。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