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過多的議題說「不」

向過多的議題說「不」

編按:作為教育改革重點的通識教育課程現在進行全面諮詢,一群學者及研究員將一連五星期在本版討論課程的優劣好壞,敬希讀者垂注。

張偉基 香港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綜合人文學科課程研究小組成員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架構建議第二次諮詢稿(下稱諮詢稿)終於推出。諮詢稿在課程的寬度上,似乎下了不少工夫,但結果顯然並不理想。本科必修課程由「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和「科學、科技與環境」三個必修學習範疇所組成,下分「單元」、「主題」、「探討問題」/「議題」和「說明」。
在建議的一百八十個課堂學時裏,學生要學習六大單元的十五個主題,七十八個探討問題。雖然諮詢稿中,特別強調每一主題下的「說明」,只是概略描繪主題的範圍,教師可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靈活運用。但在以考試範圍主導學習的高中環境下,為數超過二百六十個「說明」裏所提出的問題,又豈是教師和學生會輕易「錯過」的?
簡單的統計,讓我們知道在三年高中課堂當中,平均每十二小時處理一個主題,兩小時十八分鐘處理一個探討問題。勤力的教師和學生,更會以每四十二分鐘處理一個「說明」中的問題的驚人速度,完成整個課程。難怪教師對諮詢稿的反應是「內容廣泛,根本教不來!」
試以「今日香港」單元中的「經濟轉型」主題為例,就可看到這種設計出了甚麼問題。單元中第一個探討問題是:「甚麼因素影響香港的經濟轉型?」它的說明指出,「影響香港經濟轉型的因素」包括:「本地因素(例如資源供應、市場需求、人力供應和培訓、人口結構、經營成本、政治和司法體制);內地因素(例如資源供應、市場需求、經營成本、進一步改革開放、競爭力的上升);國際環境因素(例如金融市場一體化、經濟自由化的程度、政治和軍事衝突)」。

而在諮詢稿的1.1.3段指出,「根據以往經驗,估計內容知識會佔科目涵蓋範圍/探究學習的50%至60%,以便讓學生充份理解主題和議題的背景和性質」。換句話說,要以兩小時十八分鐘處理這樣一個探討問題,或以四十二分鐘處理一個「說明」中的因素,當中只以一半左右(50-60%)的時間(約二十五分鐘)討論「內容知識」(如金融市場一體化、經濟自由化的程度、政治和軍事衝突等)。試問這樣的建議內容,有否考慮到課堂學與教的可行性?
此外,這樣的內容建議,帶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探究式學習。通識教育科的理念,是透過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從多角度研習不同課題,建構個人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式學習需要甚麼條件,將另文討論,這裏只想指出,單是諮詢文件所建議的已很難做到。
文件指出,「議題探究同時是學與教的方法」,並建議議題探究途徑可分為八個步驟進行,包括決定議題、考慮範圍、搜集資料、組織資料、分析、審查可能結果、評估每一可能結果,到對結果作出判斷和決策等。大家可以想像,要認真完成這一個過程,就必須有充足的時間。但在這樣的課程寬度下,學生如何做到這八個步驟,又如何「連繫知識、融會貫通」?
可以說,諮詢稿中建議的內容,基本上是一個數十公里寬而只有幾厘米深的課程。筆者建議當局大幅刪減內容,根據通識科的最主要目標,選取真正的中心議題為課程框架,讓學生從這些中心議題建構知識。在任何選擇優先重點的過程中,關鍵不僅僅是決定選擇「要甚麼」,同樣重要的是選擇「不要甚麼」。在現實裏,真正有能力說「不」的,不會是教師和學生。
在最後修訂課程及評估架構時,希望當局多利用中心議題和試題樣本說「不」,為前線教師和學生,塑造一個真正廣闊的議題探究空間,實現通識教育科的理念和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