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這是犧牲」

「我不認為這是犧牲」

提起昂山蘇姬,人們都會想起一個外表柔弱的女子,如何在緬甸軍政府高壓中堅持爭取民主,堅持為國民爭取自由。為了這些目標,她犧牲了個人自由,犧牲了家庭生活,她自己卻不當是一回事。
在一九九一年發表的著名文章《免於恐懼的自由》中,昂山蘇姬指自由、民主、人權不能空言爭取,「必須萬眾一心地去堅持鬥爭,以不朽真理的名義去獻身,去抵制由於慾望、憎恨、無知和恐懼的影響所帶來的腐敗。」
昂山蘇姬的一切奉獻,卻是時勢造成。她原本在英國牛津大學讀書、結婚、養育兩個兒子,過着愜意的學者太太生活,八八年獨自回國探望病重的媽媽,卻令她走上民主鬥爭的不歸路。當時緬甸掀起民主示威浪潮,她挺身而出帶領運動,被軍政府視為眼中釘,翌年將她軟禁家中。

拒出國見夫最後一面

這一軟禁一禁就是六年,之後獲釋也只是將她困在較大的無形囚牢。她在二○○○年挑戰不准離開仰光的禁令,嘗試到國內其他地方,就再被軟禁兩年。第二度獲釋僅一年,又再被軟禁在家。
這些日子她差不多都是一個人孤伶伶度過,只是間中可見全民盟的黨友和外交官,閒時靠冥想、練外語、彈琴和聽短波電台打發時間,家中鋼琴卻壞了多年沒修理。
家國兩難全,也許更磨人。軍政府只批准丈夫和兒子見她幾次,她說過已認不出小兒子了。丈夫阿里斯九九年癌症病重,軍政府不准他來緬甸,只准昂山蘇姬出國見他最後一面。昂山蘇姬深知這次一走就回不了國,忍痛拒絕,丈夫死後一句「此情此緣,永誌難忘」,幽幽道出離情。
昂山蘇姬失去了這麼多,卻沒有自憐。她在二○○○年向記者說:「我不認為這是犧牲,這是選擇。當你選擇做某件事,你就不應該說這是犧牲,因為沒有人迫你這樣做。」
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