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界籲公開勾地底價

測量界籲公開勾地底價

今年發展商數度勾地失敗,香港測量師學會多位會員均認為,政府只有公開勾地底價,增加透明度,才能解決現時勾地機制的缺陷。另外,政府亦應不定期推出需求殷切的土地,滿足市場。

【本報訊】會員之一的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鄒廣榮表示,市場對勾地失敗的原因一無所知,不公開勾地價及政府底價,容易令訊息混亂。當公開資料後,市場便了解政府底線,方便發展商作出勾地決定。而且勾地價及底價均非地皮的成交價,應不會引致樓市波動。

拍賣市場需求土地

戴德梁行北亞區研究顧問部董事陶汝鴻指出,現行勾地機制以市場主導的大原則是好政策,但運作中最大的障礙是勾地價問題,因勾地價只有申請者與政府知道,每當勾地失敗,市場都只有武斷地認為,政府開價過高。因此公開勾地價,讓市場了解真相,或可令更多土地能成功被勾。根據過去賣地結果經驗,成交價均較底價高數成至逾1倍,故政府根本毋須擔心低價賣地。
卓德測計師行執行董事吳紹林認為,增加勾地透明度能解決市場各說各話的現象。
然而,該會產業測量組主席余錦雄卻擔心,公布勾地價及勾地底價,都會導致樓價波動,反而不利本港經濟發展。
既然勾地機制未能保證有穩定土地供應,測量師學會會長張達棠表示,該會一直都有就土地及房屋政策與政府交流意見,其中該會認為,政府可針對市場對一些用地需求,不定期舉行土地拍賣。如現時市場均對豪宅地及市區住宅地需求殷切,政府便應主動從勾地表內揀選此類土地,推出拍賣。

補地價程序宜加快

此外,該會亦向政府反映,現時審批土地改契,及換地的補地價過程太慢。宏基測量師行董事陳昌傑認為,現時由申請至首次獲批補地價,所需時間一般超過1年,很多時令申請者失預算及承擔較高的發展風險,合理時間應是2至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