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部份投資者認為窩輪風險太高,並不適合一般投資者,他們不肯涉足窩輪買賣活動。窩輪是否一項高風險的工具?答案可以是,亦可以不是,問題在於投資者如何應用窩輪這工具,但可肯定的是,如投資者能真正了解認股證運作,所牽涉的風險會相對降低。
試以下列例子說明,假設滙控(005)現價為124元。1隻行使價為123元,10月到期之滙豐認購證,價值為0.41元(1手4000股約為1640元),槓桿比率約為30倍。意思即投資者只需動用30分之一的金額,便可享有滙控上升潛力的回報,而最大的損失是於到期日正股低於行使價123元,窩輪持有人便會損失這1640元,相等於正股下跌4.10元所損失的金額。換言之,窩輪把滙控的潛在跌幅控制在4.10元之內。(可參考下表正股與窩輪之潛在升跌幅)
從以上例子,當正股下跌至118元時,正股投資損失為2400元(-4.8%),窩輪投資的最大損失為1640元(-100%);但當正股升至135元時,投資正股的回報為4400元(+8.9%),而窩輪投資的回報則為3160元(+193%)。基於以上比較,我們的確很難定斷哪一種投資的風險較高,從實際回報金額看,正股投資的風險回報較高,但從回報百分比看,窩輪投資的風險回報較高。
由此可見,我們不可斷言窩輪的風險比正股高,投資者宜以整個投資組合看,如組合內窩輪的比重高,整個組合的風險亦會較高。如組合內窩輪佔一個較低的比重,再配合其他保本的產品,整個組合的最大損失有限,但又能享有正股上升帶來的回報。只要利用窩輪得宜,因下跌而導致的實際損失的金額會較細(但百分比卻較大)。投資者必須小心控制投放於窩輪的金額,千萬不要濫用槓桿效應,把自己所承受的風險倍大,例如把該放於正股上的資金全都投放於窩輪,導致龐大虧損。
孫明哲
德銀投資產品部副總裁
作者孫明哲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