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曾蔭權正式當選香港行政長官了。他取得八百個選舉委員之中六百七十四人提名,以及三十四人書面支持,於是兩名對手就連「一百個選舉委員提名」的參選資格都沒有。他自動當選,和董建華第二次所謂競選一般無二。
以提名代替選舉,提名者身分必須公開,於是不記名投票變成記名投票。而選舉委員一有遲疑,就會接到中共電話提點,甚至被中共港澳辦公室主任廖暉召見。這是中共式民主。曾蔭權提名人之中,有自稱民主派的鄭經翰、陳偉業、狄志遠、劉千石。曾蔭權不會辜負他們,香港人更不應該忘記他們。
漢朝初年,高祖劉邦歸天,呂后主政,呂氏子弟紛據要津,駸駸有代劉之勢。劉邦舊臣周勃待呂后去世,即計劃政變,先請將士表明擁護劉氏還是呂氏:「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支持呂氏的,袒露右臂;支持劉氏的,袒露左臂)。」將士無不左袒。這可以說是一次自由投票:周勃事前沒有威迫利誘;將士左右袒也不必記名(《史記.呂太后本紀》)。
記名就是要你害怕。唐朝初年,李世民和王世充爭天下,獲勝後,發現自己陣營將官連結王世充的書信數百封。李世民把書信綁在大石上,「親裹百重,命中使沉滹沱(滹沱河)中」(《龍城錄》下)。舊中國爭天下者,有這種不記名器量。
武則天年間,名臣狄仁傑為政,有人不滿,秘密上書朝廷抨擊。武則天有一次問狄仁傑:「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說:「臣請不知。」(《大唐新語》卷七)舊中國社稷之臣,同樣有不記名器量。
新中國則連法定的不記名投票都公然廢棄。中共人大代表薛鳳旋終於也忍不住說:「假如投票,曾蔭權未必獲得七百人支持。」現在,薛鳳旋大概也明白中共為甚麼獲全國十二億人一致支持。
曾蔭權今天顧盼自雄,諷刺舊上司董建華已經無所顧忌,說要領導香港人「撥開七年多的惶恐」。他當年身為董建華副貳,卻似乎不必為這七年惶恐負責。
宋朝仁宗年間,湖州太守滕宗諒大興學校,費錢數十萬,去職後,舊部懷疑他乘機斂財,不肯在政績冊上褒揚。滕宗諒繼任人胡宿問他們:「君輩佐膝侯久矣,苟有過,盍不早正(假如滕宗諒有過失,為什麼不及早指正)?乃陰拱以觀(靜觀其事),俟其去而非之,豈昔人分謗(共負罪責)之意乎?」滕宗諒舊部一聽,羞慚不已(《宋史.胡宿傳》)。
曾蔭權顯然是滕宗諒舊部那類人物,只是去除了他們的羞恥之心。這般人物競選而左袒者有七百○八人,是典型的新中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