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補選一事終於完結。回看過去三個月,大家都將焦點集中在有沒有人與曾蔭權競選,連社福界選委以民調決定特首提名意向一事,媒介及論者亦往往只從此角度分析,忽略其他更深層的意義。
一開始,社福界的選委便被傳媒形容為李永達取得一百人提名的關鍵,不斷被追訪及報道。結果,部份選委受到很大壓力,也不斷被不少包括愛國陣營的人「查詢」。界內更流傳一種說法,認為整個民調行動只是其中少數選委設計迫令其餘三十多人支持李永達。部份選委更因擔心民調被視為已預設結果,就是必定要支持李永達,達到要有投票的選舉,而退出聯合行動。
民調在六月初舉行,主要問題是一個十分中立的問題:社福界選委應「提名」何人參選。結果公布有接近六成受訪者認為社福界選委應提名曾蔭權,近兩成則認為應提名李永達。這結果令許多人大感意外,社會上又即時出現一些與之前完全相反的批評及猜測。
有電台節目主持人說社福界不做民調亦應知道結果,所以這是沒有意義的行為。而施永青先生在本版撰文〈社福界為何轉軚?〉,更說:「我相信今次的選民意向調查是有人有計劃、有預謀,為推卸轉軚責任而特別設計的」。這些都是毫無根據的猜測。首先我們在籌備民調過程中,沒有討論支持誰人的問題;其次我們亦無法預知民調結果;最後,如果我們真如論者所說轉軚,就不會訂下「絕對多數」的高門檻,即民調支持率必須高於五成,才可得到一致提名。這些天馬行空的任意猜度實在是惡意中傷,令人遺憾。
其實進行民調的決定,是社福界選委自三月底起經過多次討論後的決定,並非個別人士能操控。進行民調的目的,並非決定是否「挺曾」、「挺李」或「挺詹」,也不是為了多一個候選人與曾蔭權競選,而是希望減低小圈子選舉制的缺點,將我們的決定權交到同工手中。
當大家的目光都放在有沒有人跟曾蔭權競選時,很少人反省小圈子選舉的問題。小圈子選舉的其中一個詬病,就是選委毋須向選民交代責任,可以憑個人喜好和利益考慮投票。因此,提名和投票的決定受到很多潛規則的影響,當權派與選委便很容易出現利益輸送或政治壓力的情況。作為社福界選委,不希望延續這種「政治俱樂部」式文化,希望建立一種新的「選舉問責制」,強調選委的地位來自選民,我們的決定也忠於選民。我們相信,如果有更多界別以選民的意願作為提名及投票的依據,便可使受潛規則影響的小圈子選舉有所提升,在未能推行直選前亦算是一個進步。
愈多人參與選舉過程,私相授受的潛規則行為便會減少。全民普選在短期內無法產生,小圈子選舉將延續一段日子。在這個現實的框框下,我們仍充滿盼望,希望發動有限的選民基礎,使二十多萬的選民活躍起來,選委可多些出路,擺脫「政治俱樂部」文化。如果在下次特首或選委選舉中,有更多選委支持這新文化的建立,便可能會開創出新局面。
我們支持民主,並不是支持一個黨派,亦不是為選舉而選舉,而是認為小圈子制很容易腐蝕我們的心智,出賣選民的利益。如果我們有機會再成為選委,我們將繼續堅持信念,受選民委託,向選民負責。
社福界選委
馮可立、楊家正、蔡海偉、馮一柱、陳麗雲、周賢明、姚鴻志、陳永健、王景兒、林強、梁魏懋賢、姚順好、鄧燕萍、狄志遠、吳文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