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的危機

香港民主的危機

毛孟靜

一場虛張聲勢的所謂特首選舉,暴露了本地民主派的「虛」。民主派也並非有名無實,也曾見他們一字排開,表達團隊共識。但內裏氣氛往往是各踞山頭,缺乏強力凝聚。一個危險訊號是,每當有民主派中人作個「離心」狀,整個民主派也就給人鬆散的感覺。民主派面臨的危機,市民起碼有一半責任,也是香港人的危機。
近期民主派中「離心分子」的表表者,是鄭經翰。他挾着曾蔭權老友身份,不但不避嫌,且落力為曾拉票。陳偉業就宣布已提名曾蔭權。陳的知名度相對地低,多他一票不多,少他一票不少,姿勢高於一切。但他棄李永達投曾蔭權,象徵味道就重得很。而劉千石就繼續扭扭揑揑,說如果李永達差一票就夠一百個提名,他會投給李永達。看走勢,劉千石即使沒有向曾蔭權錦上添花的心意,也沒有向李永達雪中送炭的需要。還有長毛梁國雄,但他從來是民主派中的另類,他也老早聲明根本不認同這小圈子選舉,會得棄權。長毛沒有變。
人各有志,不足為奇。但當民主派中人接二連三出現這種看來倒戈相向的異見,就不能淨視之為鄭經翰與劉千石的個人精神分裂,或政治危機。
當然,民主派不是政黨,沒有黨紀約束力。個人選擇就像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不着。劉千石拿得正規回鄉證返鄉探母一筆,已成老生常談,呵欠。雖然一年三百六十日,他日日可以返鄉下,卻揀六四遊行那日省親。五一勞動節遊行,他也沒有出現,這可能標誌着劉千石對從政的意興闌珊……
相反,陳偉業就顯得興致勃勃,見他喜歡黏着長毛與大班,言行總讓人覺得他亟於出位急於上位。而大班鄭經翰在此役中的行情,更見突出。他既然隸屬民主派,就有一個在野的身份,也不是規定事必要跟政府對着幹,但真不應標榜他與特首(必勝)候選人曾蔭權的交情非同小可。據報道,他隱隱成為曾蔭權拉票經紀之一,向人承諾可安排與曾單獨會面。

鄭經翰的從政,是去年封咪風暴後的(意外)發展。港府智囊團前顧問、《信報》前總編輯練乙錚,周二在《信報》登的回憶篇說,○二年開始,政府要爭取輿論陣地,之後,「不少人向我反映,各報社論很多時是有關方面餵的料;還據說,接收政府消息,不同的報紙有不同的待遇,『賞罰分明』。……峯迴路轉,隨後發生的,就是去年的『名嘴封咪』。」話說回來,上述民主派離心分子夠膽公然「叛變」,自以為不必擔心個人身份危機,最大的自衞武器是挾民意以自重──係呀,市民鍾意曾蔭權,他民望係高。
曾蔭權民望高,是因為一、相對於董建華。二、依附於陳方安生甚至彭定康。三、也即是留戀英殖,順便「激死那班傳統左仔」。四、他是曾爵士,仍擺明得北京欽點,看中央幾開明,係佢㗎啦。五、普選無望,不如爭取有效管治,曾蔭權的「有效」程度,有理由相信會比李永達的高。真是,李永達是誰?
是市民沒有選擇中的選擇,是一場小圈子選舉中,廣大香港選民沒有投票權,沒有正規的選舉戰選舉熱,純粹由曾蔭權唱一齣彷彿熱鬧的獨腳戲後,生出的民意取向。
如果民主派派出的候選人不是李永達,而是李柱銘或余若薇,情況會不會好一點?不會。一種講法,是情況只會更壞。除了比較熟識李柱銘和余若薇,市民襲用上述思維,這兩人固然也拿不着一百個提名,但更慘的,是會輸了民意調查中的民望。李永達有那丁點的百分之一至三的支持度,但李柱銘拿兩成、或余若薇拿四成又如何?香港人仍然沒大比數支持「民主之父」、「民主女神」。外人就可結論,香港人已放棄民主!
還望民主派團結企硬,香港人更要團結企硬。爭取普選。有正常的、實在的一人一票選舉,誰有多少支持度,方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