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的啟示 - 鄧達智

遊學的啟示 - 鄧達智

家中幾位小朋友這個夏天大學畢業。一個進入投資銀行界待兩年後再讀法律;一個安排以一年時間環球旅行後回去英國進研究院,都想告別從三歲進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一讀近二十年的官方指定生涯。反正成績優異,完成父母甚至祖父母伯舅姑姨的期望,往後走的路,自己自由主宰。
早於高中時期便期望作個四海遊學的學生。讀甚麼、一生作甚麼,直至退休老死方程式,從來不是在下的理想。無奈父母壓力,只好利用悠長暑假以近乎無邊無際的心情及地域,從街頭巷尾、高山流水、市井浪人中學習如何走前面有形及無形的路。從來沒打算就此浪蕩下去,但對「目的地」的嚮往也絕對沒有過程的高,盡量五官毛孔放大吸收享受。讀完二門範圍完全不同學位離開學校後,便再沒回到任何形式的學校去。雖說成名要趁早,但小名微利來得太早反而是一塊絆腳石,人之常情就是難以放低既得的小小權利收益,害怕異域陌生的未知之數。

好朋友向陽九七回歸前,放下身邊一切到英國,入St.Martin's藝術學院(世上光環最盛的時裝學校)再修藝術,一年後回來進入港大修畢碩士,如今在上環開個workshop,從事她的隨心事業。當然一個再學的決定背後的動機不外乎專業需要、隨伴侶成行或突然單身。後者尤其最普遍,一次失戀往往影響一生,從正面看,不少例子收益比失去的多很多,如果目標不是下一個情人而是另一段人生。
資深飲食旅遊自由作家陳俊偉工作遍及本地各知名報章雜誌,除了他三次美食課程在澳洲、日本及法國跟名廚學習的經驗之外,還有他的一些朋友,以不同理由走到理想或偶然的國度,遊學療傷或為夢想遊學的故事輯成《愛上.自遊自學》(天窗出版)。裏邊有回到母親的祖國韓國,踏過首爾校園,找着治療失意藥方的宋芝齡;更因此學得完美韓文,搭上韓潮這班車,《大長今》流行,不論長今或閔大人身邊的翻譯,變成她讓人豔羨的厚職。與李英愛出雙入對,真是!
原因沒有明細,但隱隱間感應一份創傷,一回逃避,許劍龍逃到馬德里,無目的地上了西班牙文課,經歷了一些人情冷暖喜怒哀樂,如今西班牙語琅琅的Calvin,幾乎成了西班牙在香港官方活動的指定公關。馬德里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成長後,離開正統校園的遊學是一份自主,更是自決可能發生的前程起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