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食物中毒個案屢有爆發,當中最主要的致病菌,原來是沙門氏菌,佔過去五年食物中毒個案的兩成二;其中最主要的肇事食品是蛋糕、雞、布甸及雞蛋。最常見引致中毒的沙門氏菌,是在雞蛋中發現的「腸炎沙門氏菌」;感染沙門氏菌患者會出現腹瀉及發燒,但有半成患者會出現細菌入血等較嚴重病情。 記者:梁洵瑜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分析近年沙門氏菌在本港食物中毒個案中的比率,以及不同種類沙門氏菌的抗藥情況,有關結果刊於《傳染病直擊》中。在二○○○至二○○四年間的食物中毒個案中,有百分之二十二屬沙門氏菌,受影響主要是二十歲以上成人,一成為十歲以下兒童,只有百分之四患者需要入院治療,沒有死亡個案。
存於動物腸道及蛋類
在證實為沙門氏菌的食物中毒個案中,最常見的食品依次為蛋糕,佔該菌致病個案的一成二;其次是雞、布甸及雞蛋(見表),相信與沙門氏菌主要存在於動物腸道及蛋類有關。
由於沙門氏菌的品種有超過一千種,但導致本港食物中毒的主要有五種沙門氏菌,包括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卑沙門氏菌、斯坦利沙氏菌及嬰兒沙門氏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稱,腸炎沙門氏菌主要存在於蛋類中,而鼠傷寒沙門氏菌較常在肉類中找到。
在食物環境衞生署肉類測試中,一百三十七個不同食物樣本中,有三成生肉及百分之七的魚中發現沙門氏菌。
病情約持續四至七天
沙門氏菌症狀包括腹瀉、發熱及腹部痙攣,潛伏期由十二至七十二小時不等,病情一般持續四至七天。
黃世賢稱,大部份人只會出現屙嘔,但百分之五的患者可能會細菌入血,其中傷寒類沙門氏菌入侵性較強。
該中心並發現,近兩年感染副傷寒個案上升,而傷寒類的沙門氏菌抗藥性更有上升趨勢,分別有一成至兩成七的傷寒及副傷寒沙門氏菌,對不同抗生素呈現耐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