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政治人才只是幌子

培養政治人才只是幌子

陳圓
時事評論員

新的行政長官參選人曾蔭權早前與選委會成員會面時,透露了他對培養未來治港政治人才的構想。大意是要在各政策局下,開設政治任命的副局長或助理,有意從政的人士在這些崗位工作兩三年後,可以選擇循選舉晉身立法會,在議會獲得一定的經驗後,可以成為日後政府招攬局長,甚至是選拔未來行政長官的對象。這個構思表面上聽起來順理成章,但細看之下,恐怕醉翁之意卻不在培養政治人才。
不錯,香港在回歸後實施港人治港,過程中的確凸顯了政治人才缺乏的情況。這情況在特區政府自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以降,包括三司十一局的成員,其在政治和管治上的表現,過去數年大家有目共睹。而在議會和街頭政治當中,香港更鮮有政治手腕高明之士,在社會上凝聚民間或非主流的聲音,與政府或其他政治利益進行討價還價,或作出抗衡。故此,筆者同意香港需要為有志從政的人士締造更大的空間。
回歸前,北京官員多番警告香港不能成為政治化的社會。八年以來,香港為中央以至董建華一貫迴避政治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董去曾來,假如中央真正對其香港政策進行了查找不足的話,應該意識到是時候處理香港因「政不通」而帶來的「人不和」的問題,着手理順香港政治架構問題。
要鼓勵有志之士投身政治,首要的任務,是要提供開放的政治環境,讓有志有能的人才,能夠發展政治的事業。目前,立法會的一半議席仍然是透過小圈子的功能界別選舉;這種安排,從根本上剝奪了包括商界和專業人士在內的從政者,接受直選政治洗禮的機會,也令一些有意從政,然而卻未能在小圈子當中獲得足夠支持的候選人卻步。

此外,在行政主導的原則下,除了少數和政府關係密切的個人和集團外,立法會和其他利益集團、壓力團體根本難以左右政府的施政目標,和影響其政策制訂。綜觀政黨的新一代、一些年輕的從政者,抱着一腔熱誠服務市民,卻往往只停留在區議會的工作,政治生涯停滯不前,也看不到有多少前景。
再回看曾先生提出的培訓政治人才之途,其重點是在政策局下,開設更多的政治任命職位;至於日後有關人士是否能夠透過選舉晉身立法會、甚或成為問責官員,這些都取決於這些所謂從政人士任內的表現,以及選民和未來的行政長官的選擇。
在目前的政治架構下,這些局長的副手或助理能否在崗位上一展政治才能,固然是疑問;而他們的出現,充其量只是給選民和未來的行政長官在選舉和委任官員時,提供多一個選擇,實在稱不上為從政人士提供晉升之途(careerpath)。曾先生打算為香港培養政治人才的幌子,實際上是為特區政府引入更多政治任命官員,作出鋪排。看來有關建議,在曾先生正式上任後,是事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