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胸口痛除了是常見的心臟病病徵外,原來也可由胃食道反流(即胃酸倒流)引起。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本港約有四十六萬人因胃酸倒流引發胸口痛,但因痛楚位置跟心臟病引起的胸口痛非常接近,難以診斷。不過,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可成功診斷出八成胃酸倒流的情況,有助病人盡早確診,避免延誤診治。 記者:陳倩雯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副教授王振宇昨在記者會上表示,胃酸倒流屬頗為普遍的疾病,成因是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而未能阻止胃酸倒流入食道;病人除在午夜、靜止或躺卧時胸口痛,也會出現火燒心的感覺及消化不良。該學系去年以電話訪問了二千二百多名港人,發現兩成一受訪者表示有胸口痛病徵,當中六成八人的胸口痛病徵並非由心臟病引起,其中約半數是由胃酸倒流引致,因此推算本港去年有逾四十六萬人曾出現胃酸倒流引發的胸口痛。
他指出,由心絞痛或胃酸倒流引發的胸口痛,痛楚位置都一樣,患者一般不易被確診。七十二歲的馮伯伯五年前出現胸口痛病徵,「個心有時會刺痛,好似火燒咁,要用手畀少少力㩒住心口先至舒服少少。」馮伯伯懷疑自己有心臟病,但檢查結果顯示心臟功能正常,後來被轉介至腸胃科才確定患上胃酸倒流。
王振宇強調,胃酸倒流一旦延醫,可能令食道發炎、收窄或潰瘍,甚至出現癌前病變及癌症。傳統診斷胃酸倒流的方法包括內窺鏡檢查及二十四小時食道酸鹼度監測,兩者均屬入侵性,而且費用昂貴,家庭醫生一般不會提供。
可抑制胃酸分泌
該學系的研究確定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診斷胃酸倒流。王振宇解釋,有關藥物可抑制胃酸分泌,若病人在服用此藥後的兩至四周,胸口痛病徵減輕或消失,即可確定病人患上胃酸倒流,須繼續服用此藥至病徵減退;但若病人的胸口痛情況持續,則表示其胸口痛病徵或由其他病因引起,須接受其他檢查。有關藥物的敏感度達八成,較內窺鏡檢查的七成高。王振宇稱,有關藥物已面世約二十年,本港公立醫院也有提供。部份人服後或有食慾不振和腹瀉等副作用,消化功能則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