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特首行將誕生,有關新特首上場後各種變動、各種政治動作的消息愈來愈多,除了改組行政會議架構及委任更多社會人士加入行政會議外,最近幾天又有消息指極可能當選特首的曾蔭權先生可能為各個主要官員及政策局長增設重要的輔助及支援人員,例如副局長、政治顧問或政務助理之類。根據有關構思,這些助理或顧問一方面可以協助局長了解政情、民情及政黨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吸納更多社會人士包括政黨人士加入政府,協助培育政治人才、治港人才。
我們明白新的特首希望打開政治困局、希望改善施政效率、希望改善政府跟政黨的關係,但是增設甚麼政務助理或顧問職位,在政府內部更多層級的官員對改善溝通、改善管治效率毫無幫助,反而只會令政府高層更臃腫,造成更多浪費。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香港政治困局根源不是負責的局長缺乏施政抱負、不是負責的官員不盡力工作,也不是政府故意跟政黨、政治團體及社會大眾對立,而是畸形的政制迫使各方面互不相讓,各走極端,無法合作辦事。
事實上現時的政制嚴重規限了政黨及政治團體的發展空間,他們既無法透過選舉擴大實力,更無法大幅增加議席以左右政府政策,他們唯一的武器是批評政府及找尋政府的錯處以保持知名度及支持度;可以說,政黨及政治團體根本沒有理由或誘因要跟政府合作,他們甚至必須要跟政府抬槓才能維持影響力,即使政府委任個別政黨人士出任局長顧問或助理也無法扭轉困局、也無法改善政府跟政黨的關係。既然是這樣,政府為何要花大筆公帑開設有關職位呢?
另一方面,高官問責制運作欠佳除了因為政制的先天性缺陷外,從特首到主要官員不了解民情民意、不了解前線政府服務及社會服務的困難問題也是重要原因。試想想像曾蔭權先生這樣長期在政府工作、長期參與公共事務的人也要在面對面接觸前線社工、前線社會服務人員後才知道一些政策的具體問題、才知道市民及前線工作人員的困難,其他主要官員對市民的想法、對政策執行上的困難只有更不清楚、更疏離;也因為這樣,這些主要官員在制訂及推行政策時往往忘記了政策影響的是有血有肉的市民、往往忽略了市民的實際苦況、往往忽略了執行上的困難,結果再好的政策也落得失敗收場。
要扭轉這種疏離情況,應該做的是讓局長真正走入市民中、真正接觸市民、好好聽取前線工作人員的困難;偏偏政府卻要找甚麼助理、甚麼顧問代局長「收風」、代局長蒐集民意民情,這不是令主要官員跟市民的距離愈來愈遠、令主要官員更不明白政策執行上的種種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