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遊敦煌回來,談到莫高窟的一位解說員,學識淵博,談吐風趣,他講到這世界甚麼東西都有假的,除了媽媽是真的之外,連爸爸都可能是假的。聽者大笑。
笑之餘,也反映了中國內地,自文革颳起「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之風,至今已成為一個人與人之間幾乎完全失去信任的社會。其中假冒產品的盛行,就是重要的標誌。有一位在內地成長及工作了幾十年的朋友,談他在外國開車,找不到路的時候可以隨便問人,幾乎任何人都會樂意給他幫助;但他在中國內地,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卻不敢隨便問路,因為一問路,就暴露了自己是外地人的身份,於是有可能招來謀財害命之禍。
在中國內地,可以使用境外銀行發的信用卡,但中國內地銀行的信用卡,只能在發卡的城市使用,而且大多數商戶都不接受。支票,就更不用說了。一位開畫廊的朋友說,拍賣畫品,通常要帶備整箱的現鈔交易,因為賣家不信支票,更不似香港,只要有頭有臉的人提出可接受的賣價,就會成交,付錢的事根本不需操心。
上周黑龍江沙蘭鎮發生特大洪災,官方開始公布有二十九人死亡,但三天之內,突然說死亡人數是九十二人,當地村民則聲稱,經過查訪,實際死亡人數達一百六十人。有罹難者家屬及災民指摘鎮政府官方疏忽職守,沒有及時通報洪災來臨及疏散學生,導致慘劇發生,事後更隱瞞死亡人數。有群眾衝擊派出所,包圍地方官員,雙方一度發生推撞,場面緊張。
隱瞞災情隱瞞死亡人數,幾乎已是內地所有災變的指定動作。小至一個小煤礦的災情,大至全國沙士的蔓延,當官的都是能推就推,能瞞就瞞。有媒體報道說不定還會被治以洩漏國家機密罪。
五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事,已使內地成為一個極度缺乏互信的社會。
互信,是整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人文公民意識。台灣《天下》雜誌六月號出了一個有關「信任」的專題,從全球、兩岸、台灣社會、企業、媒體、教育以及個人生活,來剖視「信任」的問題。專題從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抽樣作調查,結論是百分之七十八的受訪者認為台灣不是一個彼此信任的社會;百分之五十六的受訪者由於有受騙的經驗,而不相信陌生人。對於要使台灣成為一個個人對自己有信心,人與人可以互信的社會,百分之六十七的受訪者認為「政治人物應以身作則」。
比之台灣,大陸更是缺乏互信了。沒有互信的社會,經濟發展就不能依靠正軌。企業靠着做假帳(對政府欺騙),偽造工時卡(對員工欺騙),甚至製造偽冒產品(對顧客欺騙)來致富。
幾個月前,中國著名作家余秋雨說,他發現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人文、精神掉隊,他擔心最後會產生「富裕而邪惡」的後果。
他說,在最上層,中國沒有發生如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全民思維改革」,精神文明的啟蒙仍然欠缺;中間一層,整個社會少了人文公民意識;下層則是法治意識不備。他說,「整個精神、文化是失衡的」。
其實,他沒有說或不敢說的,是中國沒有建立起人民有「人」的權利包括政治權利的基本制度,也沒有真正的三權分立。這才是造成一個缺乏互信、人騙人社會的根本原因。
經濟的正常發展,必須建立在陌生人之間的互利交易行為上。沒有互信的互騙經濟,成長始終潛伏着極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