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中藥是指含有毒性成份能引起毒副反應的中藥,但並不一定引起不良反應,並對一些嚴重疾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香港有許多人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使用中藥補品,有病治病,無病養生。中藥雖然大多為天然藥物,但也有毒副作用,更會因過量、長期或誤服中藥引起不良反應。
有毒物質分三種
中藥是天然藥物,一個藥已經含有十幾個化學成份,一個複方則可能包含上百個或上千個化合物,因此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較為複雜。產生不良反應的原因,與中藥的品種、劑型、工藝、質量、組方、劑量、用法、療程,以及藥不對症、對含毒性成份的中藥使用控制不嚴、聽信民間傳方、濫用誤用新藥等有關。
中藥的有毒物質可分為三種:一是有毒成份為非有效成份,如半夏、白果、蒼耳子等都含有無治療意義的有毒成份,把它們去掉就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份便是有效成份,即以其毒性來治病,如川烏、草烏、雪山一支蒿等烏頭類藥物,其有毒成份烏頭堿,是止痛和做局部麻醉的有效成份。三是毒性成份和有效成份存在同一藥中,如附子是烏頭子根的加工品,治療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這時有毒之成份烏頭堿,必須久煎予以破壞,而強心有效成份去甲烏藥堿則煎煮時間愈長濃度愈高,療效愈好。可見,有毒藥物用之得當,可治療疾病;用之不當,則會傷人害命,即為毒。
中藥成份複雜,要想用好中藥,尤其是毒性中藥,絕非易事。因此,必須在政府規管下,由有資格的中醫師和中藥師來處方和調劑,才能令中藥有效和安全應用。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馮奕斌博士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