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環民園麵家面臨隨時結業,本地僅餘的大牌檔主要集中在中環及深水埗,前者多以絲襪奶茶及粉麵馳名,後者則以大鐵鑊炒出的「火氣十足」小菜招徠,「一文一武」各有特色,但都價廉物美。本地文化界擬發起救救大牌檔行動,爭取保存本港獨特的飲食文化。 記者:翁煜雄
全港街上持牌熟食檔剩下二十九檔,十四檔在深水埗,十檔在中環,其餘在灣仔及大澳。深水埗的集中在石硤尾街及耀東街,均在大街上炒小菜。石硤尾街雖有七個熟食檔,但只見兩、三間大牌檔,「增輝」負責人康先生解釋,不少年老檔主多與毗連的食檔合作,讓下一代經營,不少大牌檔其實是多個熟食檔組成,「所以大牌檔根本連二十九間都冇呀!」
康先生說,假日時大牌檔通常座無虛設,「因為啲客可以睇住師傅炒,係咪真材實料一睇就知!」只見師傅拿鑊的手一揚,鑊裏冒出熊熊烈火,麻油胡椒蝦、豉油王墨魚、沙薑雞等招牌菜香味滿街。
食家兼文化人劉健威說:「呢啲就係中國人講嘅鑊氣。」他解釋,室內廚房通風系統功能有限,火不能那樣猛。
多租用舖位讓客安坐
毗鄰的小菜王老闆葉先生說,大牌檔只可在街上放「兩枱八櫈」,因此不少已租用舖位讓客人安坐,「但啲客都要坐喺睇到師傅炒餸嘅位㗎!」該檔的撚手小菜除缽仔焗魚腸、炸大腸等,更有新創的芝士牛油焗白飯魚、自製墨魚餅等。
中環大牌檔主要在士丹利街等地點,多像民園或結志街的蘭芳園般,售賣絲襪奶茶或熱氣騰騰的粉麵。蘭芳園老闆林木河說,早已租了熟食檔後的舖位,檔前一排當年供人「踎」着喝絲襪奶茶的小板櫈,已成為旅遊景點。
擬發簽名及抗議行動
師傅在檔內沖茶,將兩隻放了茶葉的毛布袋拉來轉去過水,倒換十多回,加奶之後,便又香又濃又滑。除咖央西多士及豬扒包,該店原創「撈丁」花款多,如豉油雞扒、五香肉丁及豬頸肉等,每款都有自家醬汁。
林伯說,當年許多大牌檔東主都會讓子女幫忙,「好似我咁,搞到啲仔女讀唔到書,大個咗要做呢行;𠵱家政府話唔畀啲仔女做落去,點好吖?」
對於政府取締大牌檔立場堅定,劉健威認為這是扼殺本地的飲食文化。他已經與建築界、文化界及其他食家聯絡,擬發起簽名及抗議行動,呼籲救救大牌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