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公司提供保障 醫學界促政府推動<br>醫療保險歧視精神病情緒病

僅一公司提供保障 醫學界促政府推動
醫療保險歧視精神病情緒病

【本報訊】香港醫學會指出,本港有七十萬人患有情緒病或精神病。而該會的調查發現,不少病人不希望被人知道自己患有情緒病,甚至要求醫生不要在病假紙上寫上真實病因;而病人投保的保險計劃,絕大部份均不受保情緒病或精神病,造成病人、僱主及政府三輸的局面。醫學界促請政府推動保險業界受保情緒病或精神病。 記者:陳倩雯

二十多歲的心兒多年前患上精神分裂症,向私家醫生求診的兩年間,每三星期須覆診一次,每次診金連藥費約為八百至一千元。心兒的媽媽陳太說,由於心兒無法工作,自己則須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女兒,慨歎沉重的財政負擔全落在丈夫身上。雖然心兒成功以雙倍保金向一間保險公司投保,但保險公司只為她提供危疾及人壽保障,拒絕為患有長期病的她提供醫療保障。幸而,自四年前一次因病發作入院後,心兒在公立醫院跟進病情,財政壓力才得以減輕。
與心兒有相同遭遇的情緒病或精神病患者,可能多不勝數。香港醫學院本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一百五十六名公立醫院及私家醫生,當中四成六人表示,每周約為二至十名情緒病或精神病患者診症。六成受訪醫生說,病人曾要求他們在病假紙上的填寫情緒病或精神病以外的診斷結果。
此外,七成受訪醫生說,病人所購買的醫療保險,沒有提供情緒病或精神病的醫療保障;同樣,七成醫生指出,僱主為病人購買的集體醫療保險,也沒有提供有關的醫療保障。以上因素大大影響病人接受治療的服從性,半數醫生稱,他們的病人因經濟理由而沒有接受跟進治療;六成二人表示,病人拒絕承認自己患有情緒病或精神病而接受治療。

藥物費用昂貴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玉麟稱,醫治情緒病或精神病的藥物費用昂貴,每日約需二十至三十元,未必所有病人有能力負擔。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服務需求十分大,新症往往要等上幾個月,甚至兩年才有機會接受治療。
本港目前只有一間保險公司有提供情緒病或精神病醫療保障。醫學會會長蔡堅稱,會促請政府推動保險業界受保情緒病或精神病,從而令更多病人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僱主也不會因員工常請病假而損失,同時也可減低公營醫療機構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