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甚麼驅使那位只有三十八歲的父親選擇走上絕路呢?是無窮無盡的生活壓力嗎?是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不斷身兼兩份工作的疲乏嗎?是對沒有能力改善家人生活感到灰心喪氣嗎?還是像他太太所說那樣:「他太累了」呢?恐怕誰都說不清楚。然而這宗悲劇不僅讓一對年輕的子女失去父親、不僅讓一個大好家庭變得破碎,更讓人看到「在職貧困」問題(workingpoor)在香港實在相當嚴重、實在很需要特區政府及將要選上的特首關注。
是的,經濟復甦的確讓失業率下降、的確讓不少上班族特別是非技術、半技術工人成功擺脫失業狀況、成功進入勞動力市場。可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衝擊下,他們得到的工作的工資不但沒有隨着經濟好轉而上升,反而停滯不前甚至輾轉下降,事實上現時非技術、半技術工人的工資比十多年前還要低,即使他們胼手胝足自力更生,也難以支付日常生活開支、也難以應付沉重的生活壓力;於是他們只好日以繼夜的工作、只好身兼數份工作,最終便有部份人因此而被壓垮、因此而倒下來。
除了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以外,非技術、低技術工人更缺乏憑藉本身力量改善生活的機會及盼望。應該看到,香港已發展為成熟的經濟體系,再沒有大幅增長、大幅膨脹的動力,過往的低技術、非技術工人透過累積經驗、年資晉升的機會已幾乎完全消失,即使他們保得住職位、重新找到工作,他們也只能長期停留在最底層的職位、也只能長期領着菲薄的工資、也只能長期捉襟見肘。在長期受壓而又沒有希望改善生活的困境下,要撐下去實在是不容易的。
當然,「在職貧困」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也面對同樣的問題,而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們認為,「在職貧困」者有的是工作動機及熱誠、有的是自食其力的決心,他們需要的其實是一點點的實質支援、一點點有針對性的協助,例如年幼子女的照顧、託兒服務、例如往返上班地點的交通津貼、例如提升技術知識的培訓、例如在他們周轉不靈時可領取一次過的緊急津貼或貸款援助等。若果他們在有迫切需要、在面對生活突變時能得到支援,他們便不致於被壓垮、他們便不會因求助無門而走上絕路、他們便會更有信心及決心繼續打拼下去。
胼手胝足自力更生的精神無疑是可敬的、是非常可貴的,但自力更生並不等同不需要他人幫助、不等如不需要社會的支援,當經濟大幅波動成為常態、當行業盛衰的周期愈來愈短的時候,個人特別是缺乏儲蓄、缺乏財政資源的「在職貧困」者將更難倚靠本身的力量解決問題。在這個時候,社會當然該伸出援手、社會當然該讓求助者明白向社會及他人尋求協助不是甚麼醜事或壞事,而是體現同舟共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