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認股證的人,可能會覺得認股證莊家的開價有時會太闊,這會否代表莊家們牟取暴利呢?特別是一些熱門藍籌股的認股證,正股的擘價明明只是1個價位,但是它們的認股證擘價竟然有幾個價位,是否代表莊家存心「搵笨」?
其實要下批評之時,要先看看香港股票的價位制度。股價在不同水平,每1個價位也不相同,以滙控(005)為例,股價在125元左右的水平,每個升跌價位會是0.5元,大約是股價0.4%。但是滙控認股證的價格很少會有3位數字的,所以其價位升跌不會是0.5元那麼多,何況很多滙控認股證價格都在0.5元以下!
不會跟足正股起伏
假設有1隻滙控認股證,10份認股證兌換1份正股,而現時認股證價格只是0.25元,那麼其價位會是幾多?按照現時交易所的規定,價格在0.25元左右的股份,一個價位會是0.001元,亦即0.1仙。1個價位相對認股證價格計算,相等於0.4%,與正股價位比例相若。
假設此例之中,滙控正股升了1個價位,即0.5元,那麼認股證價格要升多少才合理?以10兌1兌換率計算,正股升0.5元,相等於每份認股證升了0.05元。如果化回其價位0.001元,便等於50個認股證價位!
現時交易系統只能顯示現價買賣,各5組共10個價位買賣狀況,但假若正股升跌一個價位,在大利市機上認股證便會出現跳價成交的情況。當然,這個例子是假設認股證價格是跟貼正股價格的波動(亦即假設對沖比率是1),但現實市場價格那麼便宜的認股證,其價格一般不會跟足正股股價波動,因為他們多是價外證。但要留意此例正股每升跌1個價格,是相等於認股證價位的50倍,因此,就算現實生活中認股證買賣相差數個價位,其實是很正常的事。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