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潛水發燒友」何教練表示,一般水肺的氮和氧含量分別是七成九和兩成一,「因為用純氧是不可以潛到二十米以下的水深,否則潛水員會空氣中毒,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昏迷」,因此新裝置在海水中釋出的空氣,究竟含有甚麼成份是非常重要。
「對空氣需求視乎水壓」
何教練又指新裝置聲稱用一公斤鋰電池,可以供應一小時氧氣的規格不夠清晰,因為「人體對空氣的需求要視乎水壓,不同水深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他認為以色列方面應該進行更詳細的測試。
澳門國際國事學會會長黃東表示,科學家一直都有研究人造魚鰓,以色列科學家今次的發明,「是人類一大進步」,他認為這種比水肺輕便的小型裝置,「尤其適合在特種部隊上,用來執行偵察或綁架等任務,雖然一小時不算長,但足夠這些精銳部隊完成明確的目標」。
不過,黃東認為要將這套發明應用在潛艇上,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潛艇上有幾十人,而且機械對空氣的需求是非常之大」。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