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br>科技基建配合大學凸顯效益

傳訊四圍炳:
科技基建配合大學凸顯效益

近日讀了數篇有關香港科學園的文章,全部都是科學園行政總裁譚宗定在離職前接受數家報章的訪問稿。筆者還記得3年前譚總初上任時,政府願意放手讓商界人士出掌科學園這類半政府機構,屬十分進步的做法,筆者也曾對譚總和科學園寄予厚望。3年過後,譚總未待繼任人上任便告退休離職,只由下屬署理,這與政府一向做法有異,實在事有蹊蹺。3年來,科學園曾受過不少質疑,高層花費被雜誌責難,第3期工程上馬也曾引來批評,未知種種事故與譚總離職有否關係。

物業營運可交私人企業
筆者留意到,譚總在訪問中不斷提及其「政績工程」,好像科學園出租率如何如何,國際形象怎樣怎樣,他還特別強調科學園已經接近收支平衡。譚總好像十分着緊要為自己的功績辯護,對科學園貢獻良多等等。不過,此亦難免予人欲蓋彌彰的感覺,好像他受了委屈才告離職。
姑勿論如何,人事變動事小,宏觀政策事大。科網熱潮後,香港留下了科學園和數碼港等,究竟科技基建怎樣發展下去呢?科學園和數碼港還有不少空置租盤,而開始興建的科學園第3期還要耗用政府20億元,既然如此,何不將科學園和數碼港兩者合併管理,重整旗鼓,至少可以省回不少行政開支!
或者再進一步,若如譚總所言,科學園可做到收支平衡,也不算是一盤虧本生意,大可將物業營運和租務方面交予私營企業,一來成本效益較佳,二來避免再受批評與民爭利。

應與大學合作進行科研
不過,科研方面就應不假外求,或者可以考慮大學。近期,不少大學均大談其擴展計劃,香港大學早前已經宣傳其大學城概念;科技大學上周亦公布有意在校園鄰近成立類似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等研究院」;也有報道指競逐特首的曾蔭權對「大學樞紐」的概念甚感興趣。
世界各地的科技中心,大多鄰近大學區,商業開發與學術氣氛結合,能有所謂的群集效應。香港搞科研或應用研究的科學園和數碼港,若能與大學產生協同效應,會更一拍即合。況且目前不少大學校園已有培育科技中心,有一定管理經驗,也建立了與工業界和商界的聯繫;而且今時今日的大學求財心切,只要有資源,可以擴大目前「大學樞紐」或「高等研究院」的規模,取締部份科學園和數碼港等科技基建的功能。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