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都嚮往像魚類在海底自由游來游去,加上尋找海產、水底維修船隻和軍事等需要,於是不斷發展潛水技術。
用呼吸管徒手潛水,自古已有。不過呼吸管只能在接近水面之處用,潛到深水處仍要靠閉氣,一般人多數只能潛到水面以下十多米,每隔一分鐘就要上水面換氣。
潛水鐘受喉管長度限制
到了十五世紀,達文西畫了多種潛水器材的設計圖,之後一個世紀就有人根據草圖製造潛水鐘,用一個大鐘形狀的罩將潛水員沉入水底,並在水面透過喉管將空氣輸進鐘內。十九世紀的潛水頭盔,所採用的原理跟潛水鐘大同小異。
潛水鐘和潛水頭盔的問題,是潛水深度受喉管長度所限,而且潛水員只能在海底步行,行動不方便。工程師在十九世紀末不斷研發不需要水面喉管的水底呼吸器,到一九四三年取得突破,法國人庫斯托與加尼昂發明使用壓縮氧氣樽和調節器呼吸的水肺,一般人可潛到四十到六十米深。
循環呼吸器「回收」氧氣
早期水肺是將潛水員呼出的氣全部排進水裏,浪費了吸入但未有消耗的氧氣。後來的氣體循環呼吸器,則將呼出的氧氣「回收再用」,能大大節省氣體和延長水底逗留時間,但始終受氧氣樽容量限制,在這方面反不及用水面輸氣管。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