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教育成績不能只看成績

讀者來函:教育成績不能只看成績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幹事 彭慶東

梁嘉銳先生在六月六日於本版撰文,解釋師生比例與學生成績沒有必然關係,並由此質疑小班教學的效果和價值。問題是,只以學生成績來決定小班教學的價值,這種邏輯推論是否合理。由此也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學生的學習又是否可以單一成績來作衡量的標準?和學生在學校應要學到甚麼?
教育的理想,是學生成長,均衡發展,包括學生的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面。這是教育工作者以至社會大眾都認受的教育理念。可惜,過去的香港教育只是應試教育,學生的發展只局限在極為狹窄的學科成績之上,這只是智力的一個部份,德、體、群、美各方面都受到忽略。近年的教改,開始「覺今是而昨非」,重申全人發展。這樣看來,只以學生成績作為教育政策的衡量標準,顯然是太片面了。
要實現五育的發展,小班教學正是有利的環境。德、智、體、群、美育的培養,都是人的事業,都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師生關係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透過與學生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協助學生成長和發展。現在學校每班人數維持在三十多四十人一班時,師生互動、相處空間又從何談起呢?
小班教學的問題,應從全人教育的角度來思考,這是有教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