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東區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爆發壞死性腸炎,三名只有十多日大的新生嬰兒證實染病,目前情況穩定,正接受隔離治療。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追查病源,初步化驗結果顯示事件並非由帶傳染性的病毒或細菌引起。本港其他公立醫院最近沒出現類似情況。
仍未查到感染源頭
衞生防護中心昨日證實,東區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自上月二十七日至今,共有三名嬰兒出現壞死性腸炎,他們都有大便出血及肚脹等病徵。三名染病嬰兒中,一名男嬰足月出生,其餘一男一女嬰兒早產數周,三人年齡介乎十三日至十七日不等。他們現正接受隔離治療,包括服用抗生素、接受靜脈注射營養液及停服奶粉,目前情況穩定。
該中心顧問醫生曾浩輝表示,東區醫院每年一般只有四至七宗壞死性腸炎個案,但今次短時間內出現三宗,「似乎比較多少少,有聚集性」,所以該中心介入調查,但暫時仍未追查到感染源頭。
東區醫院發言人稱,化驗結果至今並未顯示任何病毒或病菌引起今次事件,但為安全計,有關病房已停止接收新症、加強感染控制措施,以及轉用另一種嬰兒奶粉;院方並成立專責小組處理事件。其他公立醫院並無出現類似情況。
該院兒科顧問醫生蘇樂儀稱,壞死性腸炎常見於早產、低體重及出生時缺氧的嬰兒,原因眾多,包括先天性心臟病誘發、受病菌感染、嬰兒抵抗力弱或免疫系統未完善等導致,而過去大部份個案均不能證實是由感染病菌引起。她相信今次事件應與醫護洗手不足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