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飛」局長暗壓行會

明「飛」局長暗壓行會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到目前為止,曾蔭權的所謂政綱最引起公眾關注的一點,是如何改善管治,而改革行政會議更是其中的焦點課題。
綜合各方面的報道,曾蔭權的構思是恢復港英年代的行政局運作模式。除了三位司長外,其他局長退出行政會議。曾蔭權會增加任命幾位行政會議成員,日後非官守議員在行政會議內將佔明顯多數。
上述構思似乎是增加了行政會議內非官守議員的影響力。於是有人擔心問責的局長會否無權決定政策但又要執行,也有人指有關構思是膨脹行政長官的權力。上述觀察比較表面,恐怕沒有看透曾蔭權構思的精神。這個構思表面上是「飛」起局長,骨子裏是壓抑行政會議,尤其是壓抑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的影響力。
在香港政治體制內,行政長官本來就是大權獨攬,曾蔭權不需要靠改革行政會議來擴權。現在他所面對的不是局長權大還是行政會議權大的問題,而是他不能改變現行班子的人選。
但是如果我們細心想想,局長班子不變,對曾蔭權帶來的麻煩有限。現時三司十一局中,本來是公務員出身的有七位(如果假設許仕仁出任政務司司長)。在其餘的七位並非公務員出身的局長中,梁愛詩是一個好人,一定會襄助曾蔭權,馬時亨和周一嶽都沒有甚麼政治野心,也沒有稜角,不會為曾蔭權添麻煩。

曾蔭權最難應付的當然是也有興趣日後問鼎特首寶座的唐英年和李國章。但這兩個人不論是在行政會議以內或是以外都同樣難纏,而中央讓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唐李兩人會留在班子內是同時必須接受的代價。
反而是行政會議內的非官守議員,既無政治責任,但又可以指指點點,對曾蔭權就真的是麻煩來源。再加上現任議員大部份屬於董建華在○二年企圖搞的執政聯盟。這個聯盟曾被寄望在立法會內為政府鞏固票源,在社會上為政府政策護航。但在二十三條立法、平機會、紅灣半島、領匯、西九等問題和事件上,現有行政會議成員根本幫不上忙。
行政會議本來只是特首的決策顧問,但有些人把自己視為決策核心一部份。司局長和現有行政會議成員留任,共有二十一人,倘若其中有八九人聯成一線,可成龐大勢力,又把行政會議定位為「內閣」,凡事平起平坐、一人一票式的討論,對曾蔭權阻手阻腳。
曾蔭權把局長請出行政會議,防止上述「內部反對派」形成的可能,再因此騰出空間委任自己信任的行政會議成員,淡化現有成員的影響力。現時盛傳將來除特首自己外,行政會議成員會有十四位,三位司長加十一位非官守成員。現任成員當中,陳智思和史美倫是較少既得利益和黨派利益的包袱。四位新成員加上他們兩位再加上許仕仁和梁愛詩,曾蔭權在行政會議會得到一個穩定多數主流力量的支持。
相信未來兩年,行政會議的重要性並不會上升,而是下降,從一度被抬舉為「內閣」還原為其本來的職權,即特首決策顧問。他們有權提供意見,但不會是決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