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德國、印度和巴西組成的「四國集團」,在爭取加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一事遇到不少反對聲音,為了減低阻力,「四國集團」周三修訂原先的框架決議草案,表明「入常」後首十五年不會擁有否決權,之後才作檢討。但中國仍反對「四國集體」提案。
「四國集團」的修訂框架決議草案內容,基本上與上月中提出的草案一樣,即建議將安理會成員國數目由目前十五個增至二十五個,當中增設六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四國集團」佔四席,餘下兩席歸非洲國家所有。唯一分別是:新常任理事國將不會行使否決權,直至十五年後才重新檢討。
建議15年後再重新檢討
德國駐聯合國大使普洛伊格指出,新決議草案是「四國集團」考慮了現任常任理事國和其他聯合國成員的利益而制訂的,但沒透露細節。
日本副外相谷川秀善透露,新常任國理事國擁有否決權是「四國集團」能否「入常」的主要絆腳石,「我希望作出有關修訂後,希望能獲得更多國家支持」。
首相小泉純一郎稱新草案有助爭取其他國家支持「四國集團」入常,而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強調,刪掉擁有否決權只是「小修訂」而已。
有關修訂隨即獲得法國支持,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卻大潑冷水,指新草案「未成熟」,只會加深聯合國的分化,威脅到擴大安理會的改革,因此中國堅決反對「四國集團」的新決議草案。
中國斥「未成熟」堅決反對
「四國集團」最初堅持要像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但草案遭多國反對,迫使日本一度說要押後提案,但德國堅決反對,並作出重大調整,甘當「二等」常任理事國,無非是減少「入常」的阻力。
據外交界透露,德國堅持在本月提案,因為「四國集團」已取得一百個國家支持,尚欠三十國就取得聯大三分二大多數票支持。若在第二階段表決誰可「入常」,德國所遇到的阻力最小,日本最大,因為中國以日本不肯正視歷史,反對日本「入常」。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