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在宣布辭職參選特首當天,以及近日的公開發言都表明,他上任後定必捍衞公務員利益,並多番強調自己在政府服務三十多年。曾如此重視公務員,除了尋求他們支持作為權力基礎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曾明白到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領導人看中自己,主要是他的「技術官僚」背景。由技術官僚出任特首,將對香港前途產生深遠影響,很可能是「港人治港」褪色的前奏。
胡、溫等中共第四代領導人都是技術官僚出身,他們都在官僚體制內打滾幾十年,一步一步由基層爬上權力的頂峯。曾蔭權也是典型的殖民地官僚,亦是從最基層開始,憑着自己的努力、才智,最終升任政務司長。因此,他們對官僚體制都有深刻認識,有很多共同語言。但曾獲賞識,當然不僅因為這種共同背景,而是曾的特點能夠配合北京新的治港思路。
殖民地官僚最大的特點就是「長於執行、短於創造」,執行政策的能力和效率都很好,但缺乏政治眼光和政治抱負,也沒創造力(他們也毋須創造力和想像力),更不會觸碰政治議題。因此,只要殖民者為他們定下工作目標,曾蔭權等公務員只需專心執行來自倫敦或其代理人的指令,以最便捷方法完成任務。他們或許是好的管理(administration)人才,並非管治(governance)人才。北京看中的就是他這個特點。
「北京決策、曾氏執行」
若曾蔭權擔任特首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有計劃的讓他連任的長遠政治安排,則預示着北京管治香港的思維已有了很大的修訂:由真正的港人治港,改為在政治議題上,「北京決策、曾氏執行」,特區政府僅專心處理經濟等內部議題。在此情況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以行政長官為首的特區政府,將一步步淪為北京的「執行工具」。
董建華任內,北京確放手讓港人自行管治香港,鮮有直接插手香港內部事務。可惜董建華不才,不但沒治好香港,反而自我設限,令「一國兩制」逐漸走向「以一國為主的兩制」。雖然如此,董建華任內仍深獲北京的支持和信任,「港人治港」還沒受到太大衝擊,他還有很大的自由度管治香港。曾蔭權出任特首後,情況將大不相同,其政治決策上的空間將大為縮減。除非政制有變,否則特首的決策空間將一屆不如一屆。
撤換特首,北京變相「欽點」曾蔭權,很可能成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走向質變的分水嶺,並將徹底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不僅「一國兩制」會面目全非,甚至「港人治港」也會大為褪色。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