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如無意外,前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將成為新的特首,獲兩年「試用期」,直至○七年新一屆特首上任為止。
雖然曾蔭權只是過渡期特首,權力有限,負責看守政府,但筆者仍然期望他能夠吸取教訓,制訂政策時真正考慮香港的整體長遠利益,而非少數權貴的利益。以下是筆者對新的特首在經濟政策方面的三點期望:
1.真正落實「大市場、小政府」
曾蔭權一直強調特區政府致力推行「大市場、小政府」政策,但是在他擔任財政司司長一職時,公共開支在幾年間卻急速膨脹。到○一年他升任政務司司長時,每年公共開支從回歸前佔本地生產總值約一成七,急增至兩成二。
此外,九八年金融風暴期間,曾蔭權決定動用過千億元外滙基金入市;一手炮製數碼港及迪士尼樂園計劃;之後又不時干預樓市,幫地產商促銷;這些都顯然是人為地干預市場發展。雖然政府入市賺了一大筆,但卻扭曲了股市的發展,恒指被推高至萬八點,之後又跌至八千點。香港要經過五年艱苦歲月,至○三年八月後才出現真正復甦。
同樣,數碼港製造的科網泡沫,亦令小股民損失慘重,財富大量蒸發及轉移。因此,歷史已經對政府干預市場作出客觀評價,曾蔭權實應記取教訓,不要再重施故技。
2.控制公營開支、減稅刺激經濟
過去幾個財政年度,政府出現龐大財政赤字,曾經連續兩年出現超過六百億元的赤字。有意見認為政府財赤嚴重,主要原因是曾蔭權就任財政司司長時,高估政府收入增長,低估本地經濟衰退及通縮的持久性。
但事實上,即使財赤最嚴重的時候,政府的收入仍接近一千八百億元。只因公營部門開支急增,由九五──九六年的一千九百億元上升至○一──○二年的二千七百億元,才導致出現龐大財赤。過去兩年,政府分階段調高薪俸稅及利得稅後,稅收隨即超越九七年的水平。
因此,曾蔭權當選特首後,應繼續控制公營部門的開支增長,避免出現過去因開支急增,被迫要加稅的情況,真正落實《基本法》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的條款。
3.反對官商勾結、杜絕利益輸送
曾蔭權在宣布參選的記者招待會上,回應記者提問時說不存在官商勾結問題,商人賺大錢不等如官商勾結。他認為政府在制訂政策時,不同利益團體互相競爭,政府官員很難和商界勾結、向個別人士輸送利益。
但回歸後政府多項政策,都令市民覺得有偏袒個別財團之嫌,市場缺乏公平競爭。加上個別高官離開政府後,隨即加入商界,一面領長俸,一面在商界享受高薪厚職。董建華推行高官問責制,從商界招攬人才出任問責局長,卻又沒有制訂妥善的問責高官退休指引,令市民對政府政策抱有懷疑態度。
隨着政制改變,預計將來會有更多公務員離開政府加入商界,亦會有更多商界人士出掌政府及公營機構要職。新特首應盡快制訂清晰和嚴格的指引,約束由官變商,或者由商變官,甚至官商兩邊走的官員,避免市民對官商勾結的印象揮之不去。新的特首,以及前特首,應受到更嚴格的規管,以加強市民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