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無叫囂 - 鍾偉民

吏無叫囂 - 鍾偉民

端午節,糭子廣告和介紹糭子的飲食專輯,照例排山倒海淹過來。
糭子,五花八門,每一隻,看起來都脹鼓鼓,香噴噴,「能咬一口就好了!」每隻咬一口,光是想,就想出一肚子饞涎。
賣糭子的,為了多賺,餡料,攙一點瑤柱鮑魚,抬了價,就可以多招徠「國內富胞」;不然,搞點「健康」噱頭,混入甚麼糙米紫米來包糭,聽說,生意還不錯;我是一想到,就反胃。

糯米,本來就難消化,反正吃壞人,不如再添一大塊鹹香糊爛的肥豬肉、一隻黃油油的鴨蛋黃,這才叫吃得過癮;事實上,我最懷念的,就正是這種要命的鹹肉糭。糭子故事,最常聽說的,是端午節用來投到江河裏祭屈原,魚吃糭子吃膩了,就不吃屈原了;如果投下去的,是鹹肉糭,大概還會浮起來一江撐死了的肥魚。
有一個傳說,是講包拯的。
話說宋仁宗時,包青天奉調端州知府,到了產端硯的好地方,包公仍舊鐵面無私,一到任,就在牆上題詩自警,要興利除弊,終於,「地方萬里,不識盜賊,吏無叫囂」,他自己黑過墨斗,當然敬辭墨硯,不像他前任般瘋狂受賄。包公離任的時候,正值寒冬臘月,端州百姓感其德,也知道他不會收受珍貴禮物,就商議好每戶人家用當地特產的柊樹葉,製成別具清香的巨型裹蒸糭為他送行,讓這位好官在路上可以充飢。可包公依然不允,婉謝了,百姓無可奈何,只好把糭子帶回家,等到大年初一,拜過包公再吃。從此,沿襲成俗,大糭子,還成了肇慶地區過春節必備的食品。
好在我們只是端午吃糭子,過年吃別的;不然,腸胃可消受不了。當然,像包青天這樣的好官,如今要找一個,也難乎其難。包了糭子,該拿到哪裏去「祭」?說到底,唯有一隻隻,自己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