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日本德國難圓「入常」夢 - 盧峯

蘋論:日本德國難圓「入常」夢 - 盧峯

被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提名為駐聯合國大使的博爾頓(JohnBolton)一向言論惹火,經常得罪他人。幾年前他就曾說過,聯合國安理會中其實只有美國該享有否決權,其他國家都不應有。他的這番話當然引起其他國家駐聯合國外交人員的群起攻擊及批評,認為是傲慢及霸道的說法,博爾頓的提名遲遲未得到確認似乎也跟他言論太「出位」有關。
但從聯合國的實際運作、從聯合國對國際事務的管理來看,博爾頓的說法不能算全無根據。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幾乎所有聯合國的重大行動包括維持和平行動、驅逐侵略者行動、平息內亂行動都要得到美國的支持才能成功。就以前南斯拉夫的內戰及種族清洗問題為例,英、法兩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無力扭轉局勢,直到美國政府不再袖手旁觀、直到美國政府以軍事及外交力量介入巴爾幹半島,才令前南斯拉夫局勢改觀、才令種族清洗的暴行逐步停止,而聯合國也可以真正展開大規模的維持和平行動。可以說,只有美國對聯合國工作的成敗有實質否決權,其他國家都沒有這個影響力。

當然,現時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及否決權說的並不是實質上的否決權,而是晉身為大國的「身份證」,而是加入「大國俱樂部」的入場券,不但五個現行的常任理事國致力保護本身的席位及否決權,一些二次大戰後重新崛起的強國、一些地區大國更是鼓盡全力爭取成為大國俱樂部的一員、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其中印度、日本、德國、巴西已組成四國集團,全力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讓他們可以躋身成為常任理事國;據估計,四國集團已取得近一百個國家的支持,距離所需要的一百二十八國支持相差不遠。
然而正如我們較早前指出過,改革聯合國安理會涉及太多歷史恩仇、涉及太多現實政治考慮、涉及太多地緣政治利益,日本、德國等四國集團或其他國家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或改革安理會實在寸步難行,就以日本為例,她雖然對聯合國提供大量人力、財力資源,但在她跟中國、南韓等鄰國「治癒」歷史的傷口以前,日本任何爭取入常的努力將難以開花結果;另一方面,德國雖然拋下了歷史包袱,但她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開罪了美國,再加上意大利拚命扯她的後腿,德國只怕難圓「入常」之夢;至於印度則受到巴基斯坦的強力挑戰,要過關也不容易。事實上四國集團也知道入常的阻力非輕,他們甚至願意暫時放棄否決權以換取各國的支持。然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對很多國家、對很多政府領袖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即使四國集團願意退一步、願意放棄否決權也不足以解除所有障礙,也不足以讓他們在九月成功爭取成為「大國俱樂部」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