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油炸鬼、炸麵……甚至西班牙人的Churrus都是同一家族的產品;以油炸麵條,發起,乘熱辣香脆時放進口中進食,中國人基本上從幼童期便知曉。
吃過最好的油條在「永和」;那年一行廿多三十人在台灣旅遊局安排前往台北五天遊,同行人氣鼎盛;隨口數出,陶傑、麥成輝、張小嫻、杜惠東、劉致新、文潔華、黃源順……去過無數次台北,就是未試過傳奇的永和豆漿與油條配套。那個五月初,仍帶微寒的夜晚,吃過文雋安排的麻辣火鍋,眾人仍不放過胃,過河到永和。
夜市場面熱鬧,來自四川的老闆一家住過香港調景嶺,都說得一口道地廣東話,親切。那油條又爽又脆,豆漿又濃又香,勝過前半生所有嘗過的同類。
另外一次在西班牙北部的Victoria,半沙漠的乾燥地帶,窮鄉僻壤的小巷,老驢拖着的拉車仔停在巷口,一個平底大圓油鑊,流動的老闆以麵漿灌進麵粉袋配尖嘴,似製造奶油花的金屬嘴模,用力擠布袋,一整條麵沿着圓鑊的邊轉進中心,似蟠龍鱔,在油中炸起,分段出售。離家久矣,吃着口感味覺與油條相近達百分之九十的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遠親,誰說不感動?不homesick?
元朗教育路旁大坑渠邊上的食街,從B仔涼粉開始,火紅了不知多少年,它的不遠處,露天擺上大油鑊,年輕力壯的老闆以訓練多年的功力,把弄着長竹筷將麵炸成油條、牛脷酥、鹹煎餅與煎堆,好吃得不得了。以新鮮出爐的炸麵製作的「炸倆」腸粉,是從來未吃過的美味;緊記豉油另上,細嘗那粉,是甜的。店子叫「正記」,老闆叫阿正,吃多了後來成了好朋友,如今在街道條例下也無奈將業務擴展到內地了。
在內地工作或創業,一般港人以為國內人或台灣人信用低,難搞。事實並不完全如此;最害怕那些在香港失過敗、負資產、破過產……總之衰過,又一把年紀的老油條,大搖大擺夾帶一兩個北姑的組合,也是最賤的號碼,閣下對錯號,對上了他們,那道「鬼馬油條雞」夠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