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款或引發社福界裁員潮

削款或引發社福界裁員潮

藍宇喬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講師

多年來香港大部份的非政府機構都是受社會福利署資助,提供社會服務及聘請員工,而原合約中的待遇,亦由社會福利署規定。政府於二○○○年改變了對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資助方法,各職級的薪酬基準,均以工資中點計算發放給非政府機構,由於難免會影響當時在職員工的服務條件,政府以「過渡補貼」額外撥款予機構,讓機構可以履行原有僱傭合約的責任、尊重合約精神。
自實施「整筆撥款」資助制度後,因為各職級的薪酬基準均以工資中點計算發放,而制度亦給予機構絕大的運作彈性,同工開始面臨如下情況:新入職和轉職均成為合約工,合約期普遍由臨時工至一年不等;薪酬普遍下降至六、七折支薪;工作量大量增加;因工作量過重,造成同工工傷數字大增;機構內新舊同事矛盾重重;年資高同事被迫或因看不過眼而退休,而新同工因合約關係而不斷轉職至未能累積持續經驗,構成專業斷層的危機;機構管治被迫純從財政角度出發、與前線同工視野脫節;機構需不時關注如何提高收益;部份單位巧立名目增加收入,亦有一些原不收費的服務開始加入收費行列,令服務使用者負擔增加。
以上種種由上而下,管方單向執行的現象,均是「整筆撥款」資助制度實施後,因資源緊絀,機構權力增大出現的問題。反映了很多社福機構與僱員因「整筆撥款」資助制度實施後,在機構服務發展方向、服務日常營運、員工福利,以至服務使用者權益方面,均缺乏溝通。這些情況直接影響服務質素及市民的福祉,亦與社會福利的服務理念相違背。

政府當時訂下五年時間,讓機構逐步調整架構來適應新的撥款制度,可以毋須額外撥款;但同時承諾若機構於期滿後仍有財政困難,將會繼續予以協助。五年下來,大部份機構努力重整架構,但近年社會變遷劇烈,新服務需求不斷湧現;而且政府連年削減資助額,累積已削減了10%,令機構承受很大的財政壓力。
社會福利署決定自二○○六年四月一日起,停止發放「過渡補貼」予受「整筆撥款」影響的非政府機構,並計劃推出為期兩年的「特別一次過撥款」,協助機構過渡。「特別一次過撥款」被社福界指為企圖「賣斷」對「定影員工」的責任。
在「特別一次過撥款」制度下,機構難以避免要撕毀「定影員工」(即二○○○年獲核實資歷的員工)原有的合約,將薪酬降至現時薪金中位數撥款水平;尤其是因為申請「特別一次過撥款」,機構須提交財政計劃予社署審批,規劃在「特別一次過撥款」期屆滿後要達至財政平衡;亦即為機構裁員減薪訂下「死線」。
制訂達至財政平衡的財政計劃,機構需慎重考慮與員工溝通及採納意見,如引發「定影員工」裁員減薪潮,將影響一萬七千名員工及其家庭,當中最多的是個人照顧員、二級工友,及福利工作員等基層員工;而預計減薪幅度則由百分之十七至三十一不等。這不但影響同工士氣、打擊服務質素,更會加速資深員工的流失;對於主要以人力資源運作的社會服務,衝擊將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