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音樂的推動,很靠傳媒的幫助,但每一個傳媒都有自己的個性,這個性決定了哪些音樂是他們較易接受,和哪些音樂他們較不接受。當然,人脈也是根深柢固的問題。
一首《老鼠愛大米》令香港樂壇明白真正的市場主導,這是一首網上流行的歌,紅透大江南北,翻唱的人多到我現在也搞不清誰是原唱。
從前香港樂壇的市場主導,只是製作人和宣傳人據過去成功和失敗例子猜測市場喜歡甚麼,只是一個猜心遊戲,並不肯定,命中率亦不高,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少經典金曲。可憐的唱片公司一直周旋在Media和Mass中。
我為北京歌手王蓉寫了一首詞,叫《我不是黃蓉》,因為老是搞不清「王」(Wang)與「黃」(Huang)的普通話讀音,她後來譜了曲,在香港沒甚麼人注意,碟出了半年後,王蓉打電話給我,說這首歌在國內很火,我在香港一點都感覺不到。上國內的網,差不多每個網的免費點播和鈴聲下載榜中,《我不是黃蓉》都在十大之列,唱片公司告訴我會收到有意外驚喜的版稅,哈!覺得有點諷刺是這首詞是我用短短十分鐘完成的。
最近香港網上也流行一首《他約我去迪士尼》,也有歌手十分快捷地翻唱,但看網民留言還是較喜歡網上那個未經雕琢的版本。在CD快被MP3淘汰的年代,樂壇開始由民主的力量來統治,是好事是壞事?只要大家尊重音樂版權,MP3可以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