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只要學生受益 不介意被標籤<br>75清貧小學九月推小班

校長:只要學生受益 不介意被標籤
75清貧小學九月推小班

【本報訊】教育界要求全面實施小班教學,教育統籌局卻將小班教學當作扶貧措施,計劃今年九月起在七十五間取錄較多清貧學生的小學推行小班教學,預計每年開支會增加三千二百萬元。有計劃參加的小學校長認為,小班教學有助清貧學生學習,故不怕被標籤為貧窮小學。

每年額外花3200萬

教統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滙報去年九月開始在三十七間小學推行的小班教學研究結果。報告指成效極為參差,傑出教師無論面對小班或大班,都能有效地授課;部份教師則未能掌握小班教學技巧。
去年教統局只容許取錄較多貧窮學生的小學參與研究,被批評有標籤效應,最後局方准許所有小學申請。教統局昨再提出在貧窮小學推行小班,資格是有關小學的小一至小三學生中,有約四成是領取綜援或學費資助。當局強調根據外國研究結果,在該類小學推行的成效最為顯著。
教統局稱,有七十五間小學符合資格,局方會暗地裏邀請它們參加,不會公布學校名單。參加的小學由今年九月起於小一推行小班教學,直至該批學生升上小三;學校需於中、英及數三科,以每班二十至二十五人上課。
每一新增小班,可得到當局撥款二十九萬元現金津貼作為額外資源。教統局估計若半數合資格小學參加,每年所需的額外經常開支為三千二百萬元。
石硤尾深信學校校長鄧惠怡估計,該校符合參加資格,故會參加計劃。她指出,清貧學生得到的家庭支援較少,生活經驗又不及一般學生,故推行小班,可令教師顧及他們的學習差異。她不擔心對學校造成標籤效應,「只要係學生受益,唔係咁介意被標籤。」

「成效比一般學校高」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系主任侯傑泰指出,美國也是選擇在取錄較多貧窮學生的學校低年班推行小班,「成效比一般學生嘅學校高一倍,傾斜性教育策略係常見。」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林湘雲認為,當局不應將小班教學與扶貧混為一談,重申要求在全部小學推行小班。他任校長的聖公會日修小學是參加小班研究的小學之一,他覺得小班學生比大班學生的表現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