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愛好攝影的人,都曾擁有過一部德國製造的萊卡相機。而且用過菲林,就非常討厭電子攝影機,至死都要敵視它們。
事實歸事實,當今的萊卡廠叫苦連天,去年虧本四千多萬港幣,到今年三月,它要蝕上二億港幣。
萊卡是一個上市公司,主要股東是法國名牌哈馬士,他們購買萊卡的股票目的也是鼓吹品牌的形象,但也不能老是賠下去的呀,就算老大不願意,也得向電子機屈服,不然沒有甚麼生存下去的空間。
受到衝擊的當然不止萊卡,瑞典生產的哈蘇,曾經是太空人帶到月球的攝影機,也得在機後接上一個電子零件,變成又是菲林又是電子的四不像。
更糟糕的是羅萊,相機賣不出,要改行去製造MP3。
生意不好,節省成本只有兩條路:一、裁員,二、搬到勞工便宜的地方去生產。
萊卡曾經在外國製造,聘請的工人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嚴密訓練的,零件在原廠做,輸出到外國去組合罷了,為甚麼不能與原本的一樣?錯就錯在外國工人都有小聰明,不聽原廠技術人員的教導。每顆螺絲轉五下,外地工人旋四回,或者他媽的大贈送,扭個六下又如何?幾百個零件的組合下,毛病就產生了。
這種機械性的流程也只有四方頭腦的德國人或瑞士、瑞典人能夠做到,變成了傳統工業,並非一朝一夕養成。
在這個科技的轉變年代,最大得益者是蔡司公司,他們只出鏡頭,富士和索尼的電子相機都得採用,當今諾基亞的手提電話中的相機鏡頭,也都由蔡司製造。
真不想看到從小用到大的名廠倒閉,但最後萎縮成擺在博物館的藝術品,倒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