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蔭權構思中的行政架構改革方案出台後,引起官場及政界連串猜測,據悉,曾初步構思日後行政會議成員人數約十五人,非官守成員將由現時的七人增至十一人,民主派人士能否入閣,視乎是否願意遵守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作為日後政府最高諮詢機構的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包括各界人士,數目或多達百人,為政府具爭議性的重要政策提供意見。 記者:莫劍弦
特首參選人曾蔭權在政綱中多次強調日後制訂政策前,要吸納社會上包括民主派等反對派意見。不過,有親北京政界人士透露,近日他與一些中方人士討論有關問題時,北京對行會加入民主派仍有保留,擔心民主派在一些敏感問題,例如普選問題上與中央及特區意見不合時,將會觸發更大政治爭拗,影響政局穩定。
民主派不接受保密制
該親北京政界人士稱,曾蔭權將已「休眠」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循環再用」,變身為最高諮詢架構,正好解決民主派加入行會的難題,「策發會唔係政府內正式組織,曾蔭權可以有更大自由度委任成員,就算有民主派政黨喺入面中央唔會反對,日後有乜具大爭議的政策,可以等政黨同利益集團喺入面傾掂數先,咁樣就算行會入面冇民主派,一樣唔使驚過唔到立法會」。
曾蔭權的構思明顯朝上述方向出發,據悉,日後他的行政會議成員人數約十五人(包括特首及三名司長),由於目前七名非官守議員全數留任,估計曾會多委任四名非官守成員,至於十一名局長則只會在有需要時出席會議。若他按照港英時代的做法,加入商界和專業界人士,他再找民主派入閣的空間十分有限,加上曾無意改變集體負責制及保密制,民主黨及45條關注組也表明難以接受,所以行會有民主派人士的機會十分低。
不過,曾構思中的策發會,成員則包括民主派、政黨、基層團體、商界、學術界及專業界人士,估計人數會多達百人,日後策發會將成立不同小組研究政策,明顯為收集不同意見而設。至於有批評指曾近日提出局長若不滿行會決定,大可向特首「翻案」,推翻行會決定,據悉曾並不覺得建議有攬權之嫌,因為有關情況極少發生,而且按《基本法》規定特首要將行會反對意見記錄在案。
學者指未解分權難題
政府問責局長昨日紛紛表態支持曾的改革構思,保安局局長李少光不認為曾的建議會削弱問責局長權力;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也說,若行會吸納更多非官守成員,可以更廣泛代表不同階層的意見,他又支持問責局長應繼續當行會成員,雖然曾建議問責局長不會出席所有行會會議,但日後行會討論和他們相關的題目時,仍要出席會議解釋政策,所以不會削弱局長權力。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曾的構思根本無法解決目前施政難題,因為目前政黨要求的是分享權力,而非單是要政府聽取意見,策發會非權力架構,政黨只會視為另一個超級諮詢委員會,仍無法與政府分權,最終立法會各政黨未必肯讓步,支持有關政策。